商洛之窗讯(罗文涛)近年来,洛南县灵口镇敬老院始终秉承“想老人之所想,谋老人之所谋,解老人之所忧,帮老人之所困”的办院宗旨,坚持善待老人用诚心、实实在在为良心、服务老人献爱心、勤奋工作有热心的“四心”服务理念,为“五保”、“三无”老人、“孤寡”、“残疾人”和社会代养老人提供优质服务,获得社会普遍赞同。
让“五保”老人有了安居之所
张竹琴,78岁,灵口镇上寺店村石湾组“五保户”。在丈夫因病去世后,家里就剩下她和患有间隙性精神病的儿子郭凤山,生活无所依靠,十分艰难,基本上“有上顿无下顿”。加之老人年迈,儿子有病,爱子心切,致老人逢人便讲“自己死后孩子怎么办”,常常引起邻居乡里的淆然泪下。2013年,灵口镇敬老院建成之后,第一时间让他们娘两搬进来,住进干净、卫生、舒适的居住间,为他们安排了专护人员,并定期为其儿子做医学治疗。如今,他们母子住进敬老院快两年时间了,不仅母亲整天乐呵呵,而且儿子的精神病也大有好转,时不时为母亲洗衣、洗脚,端饭、洗碗,快一年多时间没有犯过。新敬老院建成后,灵口镇积极引导农村“五保”老人住进来,目前院内已安置“五保”老人56户,基涵盖了全镇80%的“五保户”家庭,逐步实现了集中供养的目标。
让“三无”老人没了后顾之忧
刘忠兰,90岁,家住灵口镇曹窑村上河组,是抗美援朝战争时期老战士,曾经为“保家卫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可惜,老人一生膝下无子,老伴早年去世,耄耋之年孤苦伶仃。他也是在灵口镇敬老院刚刚建成后第一批住进来的老人。据老人的专护人员张爱芳反映,老人在未住进来之前,家里没人照看,他的起居勉强还可自理,但挑水做饭十分困难,老人也很自强,不愿求人,过得很遭罪。在敬老院修成后,经过镇村干部做了多次工作才搬进来。自从住进来后,刘忠兰老人不仅生活起居有护理员照顾,而且也不用再担心“老无所养”的问题。据了解,灵口镇敬老院共居住有“三无”老人7位,全部为生活难以自理的老人,真正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体现了社会对老人的尊敬和关爱之情。
让需求社会代养的老人找到了放心的家
周书京,78岁,城关镇周村人,潼关金矿退休职工。老人儿女皆在外地上班,平常也很少回家,根本没有时间照顾老人。老人之前代养在其他敬老院,但是居住了一段时间,对那里环境和吃住不是十分满意,就萌生了重新换一家养老院试试。老人多方打听,听说灵口敬老院环境优美,居住条件优越,代养护理费很低,特别是哪里的服务人员对老人照顾很贴切。于是,在子女陪同下,先后五次来到灵口敬老院“体验服务”。经过,一段时间“考验”和比较,去年3月份,老人最终决定长住下来。这么一住,现在已经一年半了,老人不仅住的舒心,而且起色远比以前好多了。目前,灵口敬老院不仅住进了10多位本镇的社会代养老人,而且还吸引了县城周边、古城、柏峪寺、寺坡等镇老人前来“养老”,有效实现政府养老和社会养老完美结合、互利双赢。
据悉,为了给老人们提供更贴心、更人性化的服务,使老人们得到更加贴心的护理、科学合理地利用医护资源,灵口敬老院还根据老人不同的身体状况合理配备专业护理人员、安排饮食、添置衣物用品。同时,为了让老人住得欢心,该敬老院还不定期组织老人开展唱红歌、下象棋、写书法等活动,丰富老人娱乐生活,并通过组织具备一定劳动能力的老人在院内种菜、植树、养花等,既能让老人锻炼身体,又有助于他们改善伙食,陶冶情趣,为老人们构建了一个温馨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