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记者 王 倩 吉文艳
原本专门做衣服的魏淑英现在只能做些缝缝补补的零活
雷小莉仔细地为客人量尺寸,量体裁衣是裁缝铺最大的优势。
在缝纫机的“嗒嗒”声中,在裁缝师的一针一线、一剪一烫中,自己的碎花褂子、爸爸的的确良衬衫、妈妈的呢子外套、爷爷的中山装像变魔术般出现。曾几何时,穿裁缝做的新衣服是孩子们一年到头最大的期盼,而不知从哪天起,那些曾经辉煌的裁缝铺日渐式微,现在大多蜷缩在街道或小区的某个角落。从曾经的“过新年、做新衣”到现在的“过新年、买新衣”虽一字之差,体现的却是裁缝这一传统行业的落寞。
红火的裁缝时代
清早的市区东街,行人寥寥,太阳清淡的光芒铺洒在街上,各个店铺在这一束光芒中开始一天的营生。东街是商洛市区专卖布艺、估衣、老年人和儿童衣服的街道,由于很多年不曾修建新楼,大多数门店都是古朴的老房子,门店的装修也很简单粗糙,只有个别的门店看得出来是新修过的,在老街上显示出一丝新鲜的气息。而散落在街上的各个裁缝铺更是只占据小小的一间或者半间房,一台缝纫机和一个熨烫衣服的架子便是所有家当,这让裁缝这一行业显得更加朴素和简陋。从东街的最西头往东走,一路寻过去,挂有裁缝、制衣标志的门店不到十家,其中只有三四家是带有布料能制作成衣或者定制衣服,其余则做一些缝缝补补、改肥改小的零活。
还未走近,便听见“嗒嗒嗒”的缝纫机声音,兰明霞已经坐在缝纫机前开始了这天的第一件活:帮人把短袖改肥。一间长方形的房子,两侧墙上挂着五颜六色的布料,缝纫机就安置在门店的进门处,蹲放在门口的“明霞制衣”招牌原来的彩色已经变得黯淡。兰明霞是山阳照川人,今年42岁,17岁就开始学习裁缝,先是到四川、湖北一带学习,后又跟着商州的老师傅学习了两三年。嫁到商州后就在东街开了这家门店,二十多年来被时代的变化推着走到现在,目前算是做到中等规模,平时做来料加工,也做成衣定制,更多还是裁裤边等零活。对于裁缝行当,兰明霞有着难以言说的感情。“十来岁时家里穷,念不起书,就想着学个手艺,女娃家适合做针线活,就这样入了裁缝这一行。”兰明霞回忆道,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流行学手艺,她跟老师傅学手艺时都是排着队等老师傅挑选,只有心灵手巧又肯吃苦的学徒才有机会跟着师傅学习。“那时,虽然这门手艺比较辛苦,但确实红火。”说起曾经的情景,兰明霞掩不住脸上的笑容,她给我们形容道,每天来做衣裳的人把师傅的裁缝铺门槛都能踢断,师傅每个月的收入都不止两三万元。“过去大人小孩的衣服都是找裁缝做的,忙的时候我们这学徒都拉去直接做衣服了,手艺也正是那个时候练出来的。”兰明霞说,自己刚开裁缝店时,生意特别好,人们的衣服从上到下、由里到外几乎都是靠裁缝做。兰明霞继续说道,尤其是进了腊月,接的活一个人根本做不完,要雇五六个工人通宵达旦地赶制,让人们如愿在新年都穿上新衣服。“晚上加班是常有的事,做一套西装加紧做五六个小时就能成,那个时候谁不眼红裁缝的生意。”凭那几年做衣服挣的钱,兰明霞给家里盖了一座四层小洋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