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的市场冲击
2000年以后,商州城区的店铺、商场如雨后春笋般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样式新颖的成衣随时可满足人们的需求。与此同时,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口袋也鼓起来了,买衣服成了家常便饭,当年门庭若市的裁缝铺不是关门大吉就是转型改衣铺,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昔日众人追捧的“香饽饽”被挤到了偏僻的背街,甚至成为“路边摊”。对于这点体会最深的是今年近五十岁的魏淑英。魏淑英十三岁时就开始跟着人学习裁缝,后来又在外地人办的裁缝培训班学习,学成后在丹凤农贸市场开了一家裁缝铺。“那时做一条裤子8毛钱,半个小时就能做好,一天能做个十来条,生意就没断过。”魏淑英回忆道,那时候的人们穿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件衣服缝缝补补可以轮流给几个孩子穿很多年,巧手的妇女索性自己买缝纫机给家人做衣服、改衣服。魏淑英说着,流露出的是对曾经辉煌的裁缝业的不舍。后由于成家、丈夫工作变动等,她先后将裁缝铺迁到商镇街道,再到现在的东街。“2000年以后,生意越来越清淡,顾客来做的都是些裁裤边、缝缝补补的零活,繁华地段的房租负担不起,就把店面挪到了背街上。”魏淑英道,因为做衣服的人越来越少,她也就没有再添置新式机器和布料,就靠一台老缝纫机,做做裁裤边等零活。“这条街原本是市区量布、做衣服最集中的地方,后来很多裁缝铺都改行做别的了,留下来的裁缝铺不到十家,大多都是只能做做零活。”魏淑英感叹道,“裁缝店靠的是量体裁衣,却在速度与款式上不及成衣,在追求便捷时尚的当下,如果依旧走老路,被市场淘汰是早晚的事。”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现如今的裁缝铺中,裁缝师傅大多是已经摸了20多年缝纫机的“老裁缝”,几乎没有年轻人再涉足这一行业。“就算我想把手艺传给我女儿,她都不愿意学,我也不想让她学,还是念书出息大。”魏淑英表示,裁缝是一项技术活,更是一项细心活,需要有扎实的基础和耐心,整天坐在缝纫机旁,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忍受的。在兰明霞看来,虽然现在裁缝师的社会地位大不如前,却也是一门专业技术,比做售货员、打零工要好,但这并不能吸引年轻人来学习做衣服,“现在的年轻人大多太浮躁,静不下心来学,也不愿意吃苦。”兰明霞道,没人愿意学习使得裁缝行业更加没落。
夹缝中探寻重生
成衣店如雨后春笋,加上近年来网购服装店日渐盛行,无疑使裁缝铺“腹背受敌”,经营举步维艰。受市场大潮冲刷,裁缝行业大面积萎缩。不少裁缝师纷纷改行,但做了三十年裁缝的雷小莉却并不甘心被淘汰,仍选择坚守着自己的一方天地,靠着过硬的缝纫技术和紧跟时尚潮流的经营宗旨,她和丈夫经营的“景宏布店”从最早的三十平方米店铺做到现在的一层各八十平方米的两层小楼,成为市区最大的一家成衣定制店。
走进店里,墙壁上挂满了各种花色和不同质量的面料,雷小莉正忙着给一位做连衣裙的女顾客量尺码,旁边不时还有等着的顾客询问价格。自我们进店后,不到二十分钟,雷小莉接手了四件活,有短袖、裤子和连衣裙。做连衣裙的女顾客看上去大约四十多岁,她说,这已经是今夏在这做的第三条裙子了。“我还是喜欢做的衣服,穿着合身舒服。买的虽然样式好看,但都是批量生产的,难得买到合适的。”女顾客说。雷小莉介绍,她和丈夫吕景宏都是从十来岁就开始做裁缝,婚后便开了这家裁缝铺。“现在市场变化这么快,要想跟上脚步,就得不断的创新和变化。”雷小莉说,她和丈夫都属于敢想敢干的人,早在十年前,他们就决定放弃以前直上直下、千人一面的衣服样式,也不再做单一的一种固定式样子,而是比照商场、专柜售卖的衣服,再结合顾客的要求,把以前的成衣制作变成“成衣定制”,成为私人设计师。在雷小莉的店里,记者看到了几台与老式缝纫机不同的机器。“这是平缝机,缝制出的线迹整齐美观、线迹均匀、平整牢固,缝纫速度也比老式缝纫机快。”雷小莉说,购置这些先进的设备既满足了顾客对质量的追求,也提高了做衣服的进度,只是因为费用昂贵只有规模大的裁缝铺才用。目前,雷小莉的店在成衣定制上已经有了自己的名气,每天拿图片找她做衣服的顾客不在少数。“做衣服的大都是些年龄偏大、体型不太标准的人,也有一部分年轻人,他们崇尚个性,不喜雷同,客源还是很稳定的,所以这行虽然辛苦,我个人觉得前景还是很好的。”雷小莉的布店现在雇了四个工人负责制作,她和丈夫负责设计和剪裁。说到收入,她笑着说,除过开给工人的工资,每月挣不到一万就不叫做生意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