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贺晓祥 图/王 维 王成斌
七月,是中国大地上最火热的日子。这种火热,不仅是气候上的表现,更是亿万中国人民内心的情愫。因为,中国共产党就在这个月里诞生,这个月见证了中国革命新的序幕的徐徐开启。7月10日,笔者参加柞水县委宣传部组织的山地车骑行队,重走了一趟红二十五军转战柞水、蓝田、长安三地的“红色路线”,听到了许多红军在柞水的轶闻、故事。
红军路上气象新
我们要骑行的是一段再熟悉不过的家乡的土地。要在熟悉的山水里走出不一样的风景,这是我在骑行前反复想到的。熟悉的是山水,不一样的是山水里的蕴含。
当年,红二十五军转战陕南,建立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很大一部分就在柞水、蓝田、长安县境内,所以红二十五军的足迹几乎遍布了柞水的山山水水。他们凭借这里的崇山峻岭、茂林险壑和良好的群众基础,秣马厉兵,不断壮大队伍,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打土豪、均田地、保平安”活动,打土豪劣绅,播撒革命火种,发展县、区、乡、村苏维埃组织,成立游击队,同国民党军队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他们在柞水历时两年零四个月,大大小小的战斗达20余次,在蔡玉窑歼灭陕军第126旅,在文公岭歼灭陕警备第三旅,攻占柞水县城,打击凤凰镇民团和土匪势力,建立红岩寺五星县苏维埃政府等等。这些革命斗争运动像星星火种,点燃了柞水人民对自由、平等、公正的渴望,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这时,再看这些熟悉的山水,山水仿佛有了笑容,它们蕴藏着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承启着后辈们前赴后继的脚步。
清晨6点多,骑行队6辆自行车一字排开。本次骑行队包括安全保障、医疗救助等共12人,骑行队员中年龄最大的46岁,最小的26岁,个个精神抖擞。县机关工委书记王维政向队伍授旗。
队伍从县政府出发,沿着干佑河逆流而上。河依山转,路随河绕,房依路筑,一排排整饬、新颖的新楼依山傍水。人们在场院忙碌着,小孩子坐在场院里写作业……一派祥和温馨的景象。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1935年至1937年间红军在柞水的日子,在心里问自己:那时候干佑河两岸是什么样子?一定是茅庵草舍,抢夺、劫掠、杀戳等等危险随时悬在每一个人的头顶。走在这条道路上的红军,他们梦想过今天这样安恬的生活吗?一定会,他们一定会在歇下来的时候,在心里一遍遍描绘着结束了战争、砸碎了一切反动统治的日子,他们憧憬的一定和今天一样。
骑行队伍先后经过营盘、龙潭沟,翻过营丰岭到达北河村。尽管山间公路蜿蜒曲折,大家又渴又累,保障应急车辆跟随在旁,但没有一个人放弃骑行。11时许,我们到达曹坪镇。下午3点左右,骑行队伍终于到达了著名的文公岭战斗遗址。群山肃穆,似乎已忘记当年那场悲壮的战斗,然而,历史将永远铭记那些英烈,包括那些被错杀的共产党人。大家站在岭上,默默地哀悼忠魂。
我们边走边参观。在北河土桥村,路边一群栽种大麻的村民吸引了我们,只见他们在挖开的沟渠里撒上腐叶,再把带有蜜环菌的菌棒均匀排列在坑中,盖上沙土。我们纷纷下车拍照,详细询问他们的种植面积、产量、销售价格等情况。村民告诉我们,他们栽植天麻多年了,已有了成熟的技术,销售也不成问题。村民的自信感染了我们,我在心里说,农村的日子真的是日新月异,只要有一双勤劳的手,依靠党的富民政策,不愁没有好日子。一路上,我们还参观了陕西云岭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的五味子基地、曹坪的鱼场、九间房的香菇基地。一项项富民的农业项目正在红军们浴血奋战,用生命和热血解放出来的土地上扎根开花,新农村正在焕发出无限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