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故事里领悟长征精神
骑行队边走边收集红军故事。
九间房95岁的老人蔡巧云告诉我们,当年红军曾多次经过这里。记得红军第一次经过时,村里人全都跑到山里躲了起来。红军走后,他们回到家里,发现什么都没动,大家还在好几家门坎下惊奇地发现了大洋,最后才明白,家里少了几只鸡,这是红军战士留给他们的补偿。说到这里,随行的金江也来了精神,他说红军在柞水的故事还多得很,凤凰镇的茹家药铺就是当年红军的落脚点和医疗卫生室,茹老爷还给徐海东、程子华看过病,临行送给了红军一批草药和一匹白马。茹老汉拒不收钱,徐军长就给他留下了收据。红军走后,茹家人害怕被当地的民团势力盯上,就把收据销毁了。
蔡玉窑战役结束后,红军战士组织群众在蔡玉窑街头大操场召开了欢庆大会。会上,兴高采烈的红军战士组织起了秧歌队,带头扭起了秧歌,后面是喜气洋洋的群众队伍,欢庆的人群从街头出发,经过前街绕到后街操场,一路上“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苏维埃万岁”的口号震荡着整个山谷,足见当年军民鱼水情谊是多么深厚。
在葛牌镇鄂豫陕苏维埃纪念馆,我们惊喜地发现了一幅版画,画着一个放羊的老汉,上面这样写道:“1935年至1936年,柞水人民自编自唱‘赞红军’歌谣210首,其中68岁的老长工余宋把羊赶到山顶唱道:‘金井水,弯又弯,红军来了好分田。穷光蛋,眼望穿,盼了今天盼明天。’”
由此可见,当年红军与农民群众建立起了多么深厚的鱼水情谊。讲解员告诉我们,当年葛牌镇的村民早晨起床,打开门才发现,屋檐下、小树旁、打场边到处都是和衣而眠的战士。3000多人的队伍进了镇子,竟没有发出一声响动,足见红军纪律的严明。我的老家在蔡玉窑,小时候,邻居陈老汉也曾给我们讲过同样的故事。
这就是我们此次活动要追寻的党魂,是红军长征留下来的无比珍贵的精神瑰宝。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党员,我们虽然远离了硝烟弥漫的战场,但另一场考验共产党员的战争却须臾没有远离,那就是时时想着人民,处处为了人民,与人民心连心的党和人民的鱼水之情。
党中央大力推行群众路线,践行“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为我党永葆长征精神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次重走红军路,更让我看到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党战无不胜的法宝,是长征精神的重要遗产。如今,虽然时代变了,党的工作任务变了,但我党的最终目标和根本宗旨没有变,与人民心连心,永葆党和人民的鱼水情谊,是打赢反压迫、反帝国主义,打赢建设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两场战争的同一法宝。
面向先烈宣誓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
下午4点,我们到达葛牌镇鄂豫陕苏维埃纪念馆。刚到纪念馆门口,就听到一声声整齐、雄浑的宣誓声。原来,已有三个西安的单位来到这里,院内20余名党员正面向党旗宣誓。我们立即加入到正在参观的队伍中,聚精会神地听讲解员介绍红二十五军创建鄂豫陕苏维埃政权的历史。讲解员告诉我们,几乎每天都有单位带领党员干部来这里举行宣誓仪式。
参观结束后,参加骑行活动的11名党员,戴着党微面向鲜红的党旗庄严宣誓。在革命纪念馆里,面对革命先辈和烈士宣誓,我还是第一次,这样的宣誓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这片土地是先烈们用热血和汗水浇灌过的,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先烈们开创出来的,我们的事业也是他们缔造并代代传承下来的,我们还将郑重地交给下一代。想到这里,简单的入党誓词也仿佛有了千钧之力,每一个字都变成了一粒燃烧的钢珠,仿佛不是从嘴里迸出,而是在血管里燃烧、滚动、撞击、咆哮。宣誓结束,每一个人都感到心里沉甸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