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告诉记者,在战争中,战士们已经习惯了艰苦,也时刻准备着流血和牺牲。但有一件事总是让人难以接受,那就是亲眼看着战友牺牲,特别是那些朝夕相处的战友,一起经历过多次战争,一起杀敌,却在某一次战役后倒下,活下来的战友总是十分悲痛。老人亲自埋过一个战友,这之后的很长一段日子,老人的心情都无法好转。
老人还向我们讲述了一次经历。大约是在1947年,老人所在部队跟胡宗南部队打仗期间,老人得了一场重病,已经到了奄奄一息的状态。在一次昏迷过程中,战友以为他已失去意识,便用担架将他放在一个破窑洞里,部队继续向前行进。在破窑洞昏迷一晚上之后,老人又自己醒了过来,逐渐恢复之后,老人又追上了部队。“这是又一次的死里逃生。”老人提到。
解放战争时期,老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临汾战役和太原战役,在这一时期,老人还曾任迫击炮连连长。但遗憾的是,关于这段时期的经历老人也已记不起来。
晚年生活
1950年,老人随部队来到宁夏中卫,在这里他认识了自己一生的伴侣,他们相识不久后就组成了家庭。“那时候因为他在部队,我们的婚姻都要经过他们师长的同意。”老人的老伴在一旁说着。
1951年老人上了高级步校。1955年毕业之后,就分到了西北军区警卫营。1957年到长安步校学习,一年后,因为赶上大跃进,所有的干部都转业到地方,老人就转业到了西安的鲁家村。文化大革命期间,老人在关中汽车运输公司工作,后被安排到商洛运输公司。退休前,老人任地运司总支书记。
老人是一个极其俭朴的人。其女儿告诉记者,老人一生都保留了延安的作风,吃饭时不让饭粒洒在饭桌上,碗里的饭粒一定要吃干净。老人也从来不吃肉,平时最爱吃的就是糊汤,生活过得节省而简单。老人常说:“战争年代过来的人,能活下来都不容易,我算是有福气的。”
在一生的革命生涯中,老人始终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对党和人民忠心耿耿。战争年代,他追求真理,不畏艰险,英勇奋斗,表现出了一个革命者无私无畏的精神和气概,为夺取革命胜利作出了贡献。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新中国的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心血,作出了积极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