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记者 马泽平

板栗收获的艰辛,只有栗农心里最清楚

回龙镇水源村村民正在采摘板栗

镇安大板栗在城里很吃香
“白露一来到,栗子咧嘴笑;竹竿敲一敲,金钱鼓腰包。”这是素有“中国板栗之乡”之称镇安的一句民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板栗种植在镇安蓬勃发展,并迅速成为山区农民致富的主要副业。目前,镇安有板栗林50多万亩,眼下正是板栗收获的季节,然而记者在多日的采访调查中发现,收获着金灿灿的板栗,可栗农们却乐不起来。因为板栗多生长在深山野林,科管采摘难度大。同时,由于贮存时间短促,价格起不来,栗农收入低。
板栗减产
柴坪镇金虎村是镇安有名的板栗大村,今年板栗又到了收获季节,可板栗大户龙超银却一直高兴不起来,今年的板栗又减产了。
“想起这满山的板栗,真让人又爱又恨。去年天干死了不少树,活过来的没结多少,本盼着今年有好收成,没想到年初向阳的栗树开花早,遇上倒春寒花冻掉了,全都绝产了。”龙超银说,一般情况,他一家要打2000多斤板栗,一年光板栗也能挣上好几千元,可是今年勉强卖了上千元。
几年前,村民们陆续选择出门打工,而龙超银却精心管护着自己的板栗园,那是他一家的主要经济收入,十几年来也曾给他带来不少收入。可今年他总共只收了500多斤栗子,只比特大旱灾的去年稍好一点。“栗子这东西,遇上灾害年不说,再遇上大小年,那四五年想要挣钱就难了,我们这么大的年纪又出不了门。”满脸皱纹、显得衰老的龙超银指着刚收完的板栗林,无奈地摇头说,上千元的收入连自己一年科管的工钱都不够。
采访中,记者发现龙超银道出了镇安不少群众的心声。
管护采摘缺劳力
9月19日,回龙镇红庙村留守老人、70多岁的陈奶奶,眼看着自家山坡上一个个炸开的栗包,她只能带着刚上小学回家的小孙子在林下捡拾从树上脱落的板栗。“孩子们都出门打工去了,这山上刺灌也没人砍伐,只能捡拾一些栗子给小孙子炒着吃。”陈奶奶说,这几年其他家和她家一样,没有青壮年劳力,板栗树没人管护,不少都自生自灭了。
记者采访中,正遇到红庙村板栗大户张永利,说起板栗管理,他也感慨不已。“你看这板栗,不打吧,觉得可惜,打吧有时连工钱都不够还倒赔钱。”张永利介绍,由于近年来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一天工钱最低都得100多元,很多年轻人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愿意在家种板栗,留在家里的老弱妇孺又觉得板栗管理费时费力。“前几天,我们村金正旺在外地干活,他媳妇上山打板栗被胡蜂蛰了6口,好在到医院处理快,不然还不知道会发生啥情况。”张永利说,金正旺的媳妇光打针吃药就花掉了400多元,而他两三天打的板栗还不一定能卖到这些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