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山阳故事,凝聚发展合力”系列报道之十一
城镇居民夜晚就近在广场上健身娱乐,农村群众放下锄头能欣赏到全世界的大片,隔三差五还有文艺节目送到村里,遍布全县的农家书屋和文化共享工程不但能陶冶情操,还能学到致富本领……今年以来,山阳县以创建“省级文明县城”为载体,着力打造文化强县,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文化市场环境不断净化,推动了该县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公共服务网络
在南宽坪镇上坪村的文化广场上,村民们每天来这里娱乐、健身。在以前,村里连个像样的场地都没有,农闲时人们只能聚在一起打麻将、侃大山。现在,村里建起了能满足中小型活动的广场和农家书屋,农闲时群众在这里健身娱乐、学习致富本领。上坪村文化活动广场只是山阳县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小小缩影。今年,山阳县加快基层文化场所建设,不断普及基层文化设施,为发展群众文化提供了坚强的物质保障。该县将公共文化资金向乡镇倾斜,加大公益性文化产业设施投入力度,目前,乡镇建起了文化站,行政村建成了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实现了全覆盖,形成了以县级公共文化设施为龙头,乡镇文化站为纽带,村文化大院为基础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为扩大受惠面,该县积极推进村(社区)的文化活动器材配送,实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以“两馆一站”免费开放为抓手,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服务水平。今年以来,该县向小河镇瓦沟口村等20个新农村示范村配送了文化活动器材和村公共电子阅览室,完成了20个村(社区)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建设任务,新安装“户户通”设备2600套,并投资30万元对2000户居民进行了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对馒头山广播电视发射台公路、机房进行新建改造,农家书屋实现了全覆盖,80%的村建有文化场所,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新馆正在建设之中。
开展多样文化活动 丰富群众生活内涵
一提到群众性文化活动,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唱戏、扭秧歌等传统表演形式。如今,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对文化需求的多元化,单一表演形式已难以满足群众的需求。该县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号召机关干部、群众上下联动,积极参与,营造良好和谐的文化氛围,先后采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廉政文化、节庆文化等多种文化形式,利用“三八”“五一”“国庆”“元旦”“春节”等节日举办送戏、送电影、送图书、送展览、送讲座、送文艺节目、送文化辅导等下乡、进村、进社区,还组织送戏到农家、赠阅党报、课外读物捐赠助读等公益文化活动,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
今年8月份举办的全县秧歌大赛中,参赛者们优美的舞姿给山阳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这些参赛者大部分都是该县乡镇的村民。村民咋会表演得如此专业?这得益于该县开展的文化骨干培养工程。以往农民享受文化生活主要靠各级开展的文化下乡活动,由于点多面广,加之人员设备的局限,文艺团体一年不停地演,每个村的群众也只能看到几场。为改变这种现状,该县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举办各类基层文化人才培训,选送了一批基层文化业务骨干参加中、省、市学习培训。同时,注重从基层群众中发掘各类“民间艺人”,培训文艺骨干,组建文艺团队,并坚持有组织、有计划地排练节目,经常性开展演出活动。目前,该县陆续开展了“三秦书月·书香山阳”全民阅读活动、群众纳凉晚会暨全县秧歌大赛、庆祝世界反法西斯胜利七十周年歌咏比赛、“道德讲堂”,开展了“最美家庭”“最美少年”等的评选,出版了《德耀丰阳》一书,对舞剧《枪魂》进行打磨提升,并进行公演。此外,村民还可以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在农闲时集中开展培训,观看专家农技讲座,分享农村致富实用信息,及时发布市场行情信息,让远程教育平台真正成为了农民获取知识、科技致富的信息库。据不完全统计,该县举办各类文化艺术、图书、科普等培训22期,送戏下乡60场次,送电影下乡1900场次,举行迎新春等文艺专场演出10多场,观众达20余万人次,惠及群众30余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