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工作深入到群众中去,把群众邀请到工作中来,主动拉近与被拆迁群众的距离,力求做到“拆不拆群众说了算,怎么拆群众来监督,结果好与坏群众来评判”,积极争取群众最广泛的拥护和支持,全力维护棚改期间的社会稳定。
数月来,在地处三省八县结合部的商南县,被戏称为“硬骨头”的西街棚户区改造,在风平浪静中沿着既定“路线图”和“时间表”稳步前行、快速推进。数台挖掘机昼夜欢快地作业,拆迁户在喜悦中憧憬着新家园,无论是在机械轰鸣的拆迁现场,还是在县城大街小巷的居民小区,处处洋溢着和谐的氛围、幸福的味道和快乐的气息。
商南县西街棚户区共占地252亩,总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总投资20.8亿元,涉及2个行政村、1个社区、19个村民小组、1330户3959人和19个企事业单位。该项目是全市单体最大的棚户区改造项目,“投资最多、规模最大、实施最难”。自9月5日正式启动拆迁以来,在短短的1个月时间里,涉及拆迁的1330户群众、19个企事业单位的协议全部签订,搬迁全部完成,拆除房屋1066户,达到80%以上,创造了一个项目管理处协调主导、一个置业公司市场运作、三种安置方式拆迁户自由选择、多种融资渠道筹集资金的“1+1+3+X”的棚改模式和工作机制,创造了“商南速度”。10月26日,市委书记胡润泽在全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建设工作现场观摩会上对该县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肯定。
基础极度薄弱、财政极度贫乏的商南县,缘何敢迅速啃下西街棚改这块硬骨头?敢冒险去吃前几届政府想吃却不敢碰的大螃蟹?又有何底气吃的如此坦然和自信?在这平稳推进、大干快上的背后,是什么力量在支撑和保障着棚改项目高效实施?近日,带着这些疑问,笔者一行走进该县相关部门和棚改现场,去探索其背后的答案和故事。
领导决心、部门联动,加强组织保障
众所周知,虽然棚户区改造工作是一项利民惠民工程,但是一旦处理不好,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漏,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直接影响着工程项目进度和政府公众形象。商南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棚户区改造中的维稳工作,多次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部署。按照“一个项目、一套机构、一班人马”的要求,成立了高规格的棚户区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指导员,人大主任、政协主席任副指导员,县长任组长,下设棚改办和西街、塘坝、下东岗及锦园山水等8个管理处,管理处处长均由县级领导挂帅。并按照“抽硬人、硬抽人”的办法,从全县各机关单位抽调60多名科级领导、160多名干部、80多名村组干部及200多名群众代表具体参与棚改工作,实行分片包干、量化考核,采取多管齐下、多措并举的办法,从宣传发动、方案制定、调查摸底、违建执法、问题处理、经费保障、规划设计、招商引资8个方面同步推进,确保把有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发现和控制在萌芽状态,为棚户区改造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广泛宣传、公开透明,主动赢得群众信任
最大限度消除被拆迁群众对拆迁工作的疑虑和担忧,全县上下群策群力,多措并举,全力争取群众对拆迁工作的广泛理解和支持。商南县制定《棚户区改造宣传工作方案》,充分利用“两台一报一刊”、展板标语、宣传车、网站、微博微信、文艺演出等载体,开展全方位、立体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动员活动,真正使棚改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党员干部主动,基层群众配合,拆迁工作队认真负责,深入拆迁对象家中,与群众“零距离”面对面交流,宣传政策,答疑释惑,倾听诉求,回应关切,对群众提出的具体困难和问题,逐一落实,限期解决,有效缓解了一些群众由于搬迁给生活带来不便而出现的不稳定情绪。特别是西街棚改工作启动后,商南籍在职县级领导和离退休老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执行西街棚改相关政策,例如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白桦,原县政协主席、现县慈善协会会长王守华,原县人大副主任殷福勤等领导干部带头签订拆迁协议,自觉配合搬迁腾房,带动效应不断显现。棚户区涉及拆迁的341名党员干部全部提前签约搬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