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奔波两地间
“辛苦了大半辈子,终于把两个娃的事交代了,想着能安享晚年了,可没想到一把年纪了,反而过起‘居无定所’的日子了。”家住丹凤县凤麓社区的苏福满老人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大半辈子都没出过丹凤县城,晚年却要奔波于西安与贵阳之间。
苏福满老人今年60岁,育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贵州省贵阳市做生意,二儿子大学毕业后留在西安一家公司搞IT,两个儿子陆续在当地成家、有了孩子,苏福满也成了大城市的常客。“先是帮忙给老大带孙子,带到3岁时二媳妇也生了,又要给老二带,就这样奔忙在贵阳与西安之间。”苏福满老人说,开始她根本不认得路,坐车也常常晕车,现在车坐多了,晕车的毛病也不治而愈了。对苏福满老人来说,旅途的辛劳、照顾儿孙的辛苦都无所谓,但两代人育儿观念的不同却让这位六旬老人心酸不已。“儿媳妇常常说我这个不对、那个不该的,说的多了我也难为情,可我一个老太婆哪里懂那么多,都是靠自己的经验带孩子,没有功劳也该有苦劳啊。”苏福满老人委屈地对记者说,好几次她都收拾好东西准备离开,可想到孩子们在大城市打拼也不容易就又打消了这个念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家的狗窝。”老人身虽在外,心里却不能不怀念起自己的农村老家,在那里自由自在,做什么、怎么做都由自己,那里还有处了大半辈子的街坊邻居和亲戚朋友,见了面有说不完的话,一天到晚特别开心热闹。“在儿子那里尽管吃得好住得好,什么都不缺,可心里总是不畅快,总感觉空落落的。”苏福满怅怅地说。
知道苏福满经常去大城市,家乡的朋友们总会问她大城市什么样,可苏福满每次总是支吾着岔开话题,因为甚少出门的她也根本不知道大城市是什么样子。有一天下午,苏福满在家实在无聊,就壮着胆子独自出门逛街去了,可是逛着逛着她就迷了路。“我问了好多人,但一开口那些人都摇着头说听不懂,说来说去都没人知道我在说啥。”怕让儿子担心的苏福满硬是在街上来回转悠了两个多小时,才找到自己的家,这次事情后她就再也不敢出去乱逛了。
现在苏福满最大的愿望便是希望两个孙儿快快长大,这样自己便可以不再在两个城市之间奔忙,也可安然回乡养老。
无处安放的晚年
家住商州区夜村镇白杨店村的杨安柱和王素娥老两口最近做了一个决定:要把住了一辈子的房子卖掉。问起卖房缘由,记者才知道这对“老漂族”夫妻心中不为人知的难处。原来,儿子大学毕业后便作了一名“北漂”,立志在北京闯出一片天地,2014年国庆节与一位同在北京奋斗的山东女孩结了婚,便从此在北京扎下了根。儿子婚后不久,儿媳妇便怀孕了,心疼儿媳妇怀孕辛苦,作为婆婆的王素娥便进京照料。2015年11月,儿媳妇顺利诞下孩子,王素娥一个人忙不过来,杨安柱也跟着去了北京。在始终身居乡村的乡亲们看来,离开黄土地,跟着有出息的儿子到大城市照顾孙子孙女就是“享福”。可是,身在“福”中的杨安柱老两口却怎么也享不了这个福。城市里逼仄的空间、有限的生活圈子、迥异的生活习惯……一切的一切都让一直生活在农村的他们无所适从,更重要的是北京巨大的生活压力让他们为儿子一家的生活和老两口的晚年生活忧心不已。
“儿子一个月工资一万五,儿媳一个月也有一万,在咱们小地方生活绰绰有余了,但在北京根本就不够,房租一个月就将近四千,一家子生活费咋都得四五千,听说雇个保姆一个月也得五六千元,按这花法啥时候才能在北京买上房呀。”杨安柱说,经过一家人反复商量,杨安柱决定将老家的房卖了,为孩子凑买房的首付。“我俩在北京一方面省了娃请保姆的钱,让娃能尽早在北京安家落户,也能三代同堂、一家团聚。”杨安柱感慨地说,从理性角度考虑卖房是当下唯一的办法,可一想到要告别门前的土地、熟悉的乡音,他的心里又不舍起来。“一把年纪背井离乡,百年之后恐怕都不能叶落归根,想到这实在是不愿意走,但看着娃们为了生计在北京没黑没白地打拼,一顿饭都不能好好吃,又于心不忍,思来想去只能牺牲老人来成全娃了。”王素娥无奈地说,慈母之情让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