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不断因此跟外方产生争论。他们觉得“老外太笨,一定要四五个人干四五个人的活,而中国一个人就能顶四五个人。”但最后,中国团队决定按照国外同行的方式尝试一次:如果不按老外说的做,花那么多钱干吗呢?
“以前我们购买过国外的版权,但从来没有购买过真人秀节目,或者说从来没有组建起这么一个庞大的团队、不折不扣按照国外的标准来执行。”陆伟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按照外方标准实行后,别说观众不知道舞台上将要发生什么,就连导演组都不知道。多个单机跟拍果然造成了极多“废料”,但大风险也带来了大惊喜。
《达人秀》第一季的收视率基本稳定在2%,这让很多电视台、制作公司开始对传统综艺节目做法和海外节目版权国内落地有了全新认知。一些业内人士甚至由此把2010年称为“版权元年”或“版权模式的启蒙年”。
“这档节目不是为了震撼你,是为了要感染你”
机位多少、进场环节、单机记录、剪辑要点……真人秀节目的制作规范大都在原版权方提供的一套“宝典”内。而在经过每一个国家相应的本土化改造后,都会有新的东西写进“宝典”。
中国版《达人秀》的两点创新最终也写入了“宝典”:采用媒体评审团投票而非场外短信投票以及更加注重讲述选手才艺背后的情感故事。
英国和美国的达人秀节目更在意天才创意和设计,可灿星并不指望来自中国乡村的一个农民能创作出一档很炫的电光舞,因为各国民众的受教育程度、接触世界外来文化的能力不同。中国制作方觉得更容易讲述的是:达人们做这些表演的目的。灿星制作总裁田明对此有过总结:“这档节目不是为了要震撼你,而是为了要感染你。”
而灿星制作引发热潮的另一档节目《中国好声音》进行的本土化改造是,花大量笔墨展现学员和老师之间的师生情。“老外不讲究这个,但在中国它就很神圣——刘欢、那英如果遇到的都是‘三好学生’,又只能选一个,怎么办?他们的纠结、情感冲突一定会出现,”陆伟说。
对海外节目进行本土化改造几乎势在必行,尤其是对于手中没有播出渠道、比电视台更有生存紧迫感的制作公司来说,更是如此。
中国的电视制作公司兴起较晚,1990年代末,各地卫视之间开始出现竞争,由于电视台内部制作力量不足,制作公司开始在中国出现。
当时这些公司的运作模式十分常规:电视台需要什么样的节目,便外包给制作公司;或者根据广告招商和制作公司开出的价码,电视台挑选制作好的节目购买。大多数制作公司的利润来源于故意压低电视台所付的制作费,从中赚取差价。
而经过大约五六年的辉煌期,制作公司开始了恶性竞争。所有公司都选择一些易操作的节目制作,很少有节目创新、模式创新的概念,利润空间越压越小,节目质量越发平庸。而另一方面,电视台本身的制作力量扩大,它们一旦足以支撑起那些常规节目,制作公司就很难再有生存空间。
2006年,中国最早的民营电视制作公司之一、曾经制作过《欢乐总动员》等节目的欢乐传媒自称为“电视台的节目加工车间,处于产业链的最末端,利润微薄”,清退了150余名员工,宣告退出电视节目制作行业,转型做电影投资。
陆伟认为,这是电视制作行业一个巨大的分水岭。此后,大多数民营制作公司都不再把精力集中在综艺节目制作上,很多公司宣布进军影视行业,就连拥有《娱乐现场》《音乐风云榜》等节目的光线传媒在2006年以后也开始投资拍摄电影、电视剧。最近他们投资的《泰》创造了票房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