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综艺教父”王伟忠本周在上海出席活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也感叹,大陆综艺节目在制作及技术层面,发展迅速。“台湾以前做节目,也是模仿外国成品,那时还没有引进版权的概念。现在大陆综艺因为重金向外国购买版权,短时间内摄像、灯光等技术都快速提升。老外走了,技术留下了。有这么大的市场和资金,良性循环下,可以训练不少人才出来。这是一个好现象,对华人娱乐圈来说,我们都与有荣焉。”
曾制作《你猜》、《W ow!侯麻吉》等综艺节目的台湾制作人叶心如告诉南都记者,从《中国好声音》到《我是歌手》,大陆综艺节目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好声音’我们电视人会关注,但《我是歌手》可能连卖商品的小贩都在看,它变成是全民关注的。”台湾媒体更点评,大陆综艺已有带领“华流”崛起的气势。
南都追问
钱呢?
曾经禁止节目“被冠名”、被植入广告
台湾综艺节目最大的瓶颈是“没钱”!这是南都记者打探得出的一大结论,也印证了龙应台说的“不可以跟人家比资本”。据悉,《中国好声音》第一季总投资1个亿,《我是歌手》每期制作费500万,第一季13期总计6500万。这样的费用对台湾综艺来说是天价:按《华人星光大道》每周一期平均不到50万人民币的制作费算,《中国好声音》够“星光”制作200期,连播4年零2个月;按谈话类节目2万人民币左右的投入算,《我是歌手》够综艺咖们一天不歇地聊上9年。
黄子佼向南都记者表示,台湾综艺节目的资金紧张,背后还和有关单位禁止节目“被冠名”、被植入广告有关。“三四十年前,台湾是有冠名机制的,后来有关单位怕商业干预媒体内容,就禁止了。这导致大家资金捉襟见肘,请不起席琳·迪翁,也请不起罗大佑。”
叶心如也如此告诉南都记者“我们没办法在节目中讲到厂商名;品牌LO GO都要打马赛克,字幕里也不能出现;商品不能单一出现,广告商宣传自己不仅秒数有限制,还要宣传竞争对手的产品……哪个厂商会为这种奇怪的宣传方式买单?电视台还有编审负责审核。罚款事小,还有停播的危险。”
许多台湾电视节目因为“置入性行销”的问题遭罚。比如2012年,《康熙来了》因为2011年的节目与广告连在一起推销五月天(微博)的电影《追梦3DN A》导致被罚。本土艺人们群起炮轰,认为台湾电视法规直接导致文创产业、人才逐渐外流。不少电视台也变得“短视”,谁都不愿意做“吃力不讨好”的大项目,反而把时间、资金和精力,投注在短、频、快又省的谈话或棚内游戏节目上,台湾观众“没得选”,收视率各台都大同小异,皆大欢喜,却让台湾综艺进入恶性循环。甚至去年大陆电视剧《后宫甄嬛传》在台湾一播再播,也是因为电视台需要支付的版权费不高,收视效益却很好,于是电视台宁可数轮重播并从此走保守路线,也不愿再砸钱投资新综艺节目。
直到去年10年,政策才开始有所放宽。
人呢?
宁愿选择把自己献给大陆综艺
资金乏力,人才也被迫分散。黄子佼以《超级星期天》为例,“当年我们节目的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团队来做,后来再也没有一个节目能同时养得起四五个团队了。他们只能被迫解散,各开节目。你想,5个团队合力做一个节目好看,还是5个团队各做一个节目好看?变成每个团队都要扛一个节目的收视,一个人当五个人用,但只领一份薪水。于是大家的资源、心态跟斗志,都被稀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