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们也面对“去留”的抉择。大陆大量的综艺节目版权交易,却没有合适的人来诠释节目,最后终于催生了两岸三地明星交流市场的繁荣。在台湾,即便如周杰伦、蔡依林(微博)这样的大牌,只要是宣传期上节目,通告费就是“一视同仁”的1350元新台币,而大陆的出场费动辄几十、上百万,提供的还是国际水平的舞美、灯光、摄制和高规格对待。艺人包伟铭去年曾吐槽,他在大陆的酬劳是台湾的五倍,甚至还被当成偶像对待。一边是“快付不起薪水”,一边是“钱多速来”,人往高处走,从台湾的主持人到最近但凡还唱得动的歌手们,都宁愿选择把自己贡献给大陆综艺节目。即使台湾制作人有再多的创意,也是没钱、没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静观其变
变化,已在悄悄发生……
近来大陆综艺节目的火爆让人惊呼:以前是中国大陆、香港地区以及韩国去参观台湾电视台,现在是台湾制作人、媒体集体到大陆“探班”综艺节目的“崛起”和“逆袭”,给了台湾电视人当头棒喝。不过,台湾电视界也在悄悄发生一些变化。对于未来,台湾电视人也有自己的看法。
已经开放“冠名制”寄予厚望,乐观其成
去年10月5日,台湾公布“电视节目置入性行销规范”,放宽商业节目的置入性行销和冠名赞助办法。今年4月10日,张小燕主持的《S S小燕之夜》正式更名为《K anebo小燕之夜》,成为首个成功接受冠名赞助的台湾综艺节目,被评论认为是“让台湾电视圈走入另一个新阶段”。
“挽救”台湾综艺,黄子佼支持“冠名制”的开放。“第一档可以冠名的是小燕姐的节目,这也许是下个里程碑的开始。它会是一股活水,给台湾综艺带来更多的资源,用以提升硬件和软体,可能更多的幕后人和明星会愿意不再远渡重洋,留在台湾做事。虽然,‘冠名制’方面我们已经落后大陆太多。”不过,他也表示,身为资深的电视人,很开心看到大陆节目的兴起,“可以提醒台湾电视人不努力绝对是坐以待毙的,我们也应该找回几十年前的热情。如果同一时段打开电视几十个谈话节目,那再多的明星也不够用,再多的主持人也被消耗光了,再有资金也做不起好节目。”
叶心如也对“冠名制”寄予厚望,“《小燕有约》还没开始确切实行‘冠名制’,但我们乐观其成。有了创意,我们也可以用更充沛的成本去制作好节目了。我听说《我是歌手》光工作人员就有几百人,我们通常一个制作团队十几个人就不错了!”
加强两岸交流 未来应该发挥各自的优点
“台湾市场发展得早,几十年来都是比较‘自由竞争’的,多元文化能并存,所以台湾人在创意的训练和交流上都比较领先。”但说到创意输出,黄子佼表示,幕后人员到大陆发展的黄金期已过,“我在大陆很多制作单位看到非常优秀灵活的幕后团队。”
黄子佼还认为,现在两岸的大环境还未能让大家有更多发挥。“大陆电视台和节目组各有说法,我们也摸不着头绪———当然官方从未证实或开过记者会,好像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限制着大家的交流。”另外,台湾方面也有类似限制,“比如来台艺人需要工作证,没有的话,你只能上台,不能受访。这些工作证也不像台胞证可以说拿就拿。”比如,2011年12月谢娜陪张杰到台湾宣传专辑。张杰有工作证,去《康熙来了》可以上荧屏聊天;谢娜没工作证,只能在旁边看。“其实蔡康永和谢娜挺熟,也想跟她聊几句。人都来了,但就是不行。你拿的是观光签证,不是工作证。很可惜,还是希望双边都能更轻松地看待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