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公益广告

援藏干部钟扬:教师是他最在意的身份 追梦的脚步永不停歇

援藏干部钟扬:教师是他最在意的身份 追梦的脚步永不停歇

2018-11-16 09:41:58

来源:光明日报

  并不是说去过西藏很多次,高原反应就不存在了。事实上,高原反应有17种,钟扬每次进藏都会遭遇几种。但他总说自己没事,不让别人担心。他曾连续十几天腹泻,却坚持野外采样。藏族同事给他起了个别名——钟大胆。因为不管山多高、水多凉,不管多么危险、多么困难,只要对研究有帮助,他就一往无前。

  他说,有些事情是难,但再难,总要有人去做。只要国家需要、人类需要,再艰苦的科研也要去做。

  十多年来,在雪域高原跋涉50多万公里,收集1000余个物种的4000多万粒种子,占西藏物种的1/5。在雅鲁藏布江边,他和学生历时3年,将全世界仅存的3万多棵西藏巨柏全部登记在册;不懈追踪十余载,他的团队在海拔4150米的山上寻获“植物界小白鼠”——拟南芥;在海拔6100米以上的珠峰北坡,他带着学生采集到了珍贵的鼠曲雪兔子样本,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植物学家采样攀登到的最高点……

  他兴奋地向人们讲述在西藏收集种子的“浪漫”故事。他说:“在未来的10年,可能再完成1/5。如果能多培养一些人,大家协同攻关,20年就有可能把西藏的种子库收集到3/4,也许再用30年就能够全部收集完。”
 

  追梦——他是真正爱国的,爱她的每一寸土地

  如果说走进西藏,最初是出于生物学家的使命感,被这片土地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吸引,那么钟扬一次次决定留下来,扎根高原,播种未来,则是听从这片土地的深情召唤。

  “在漫长的科考途中,我深深地觉得,这片神奇的土地,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生物学家,更需要一位教育工作者。”从此,帮助西藏大学建好生态学科,留下一支优秀科研团队,让西藏的生态研究走得更远,成为钟扬的新梦想、新目标。

  在西藏的前10年,他是自掏路费的“科研志愿者”。西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单增罗布记得,钟扬刚到西藏大学那年,整个藏大理学院没有一个硕士点,植物学专业没有教授,没一位老师有博士学位。要申请研究项目简直是神话。

  更关键的是,老师们并不相信钟扬的到来能带来什么改变。当钟扬提出“以项目来带学科带队伍”时,很多人都不相信能做成。但他毫不计较这些,一心就想把事情做好。

  藏大老师申报国家级项目没经验、不敢报、没人报,他就挨个做工作。帮老师们义务修改项目申请书,还提供申报补助。只要申报,无论是否成功,每个项目他都自掏腰包补助2000元,用于支付申报过程中产生的费用。

  2004年,钟扬帮助西藏大学的琼次仁老师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此前一年,琼次仁申报的项目没能通过,一度想放弃。“别担心,我们一起想办法。”那段时间,钟扬常常一边插着氧气管,一边连夜修改申请报告。最终,这个项目成为西藏大学拿到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极大增强了藏大老师们的科研信心,也加深了藏大老师与钟扬之间的友谊。

  一年后,琼次仁不幸罹患癌症,弥留之际,紧紧拉着钟扬的手说:“我走时,你抬我,你来抬我。”藏族人都懂,这是他们给予朋友的最高信任。

  2010年,钟扬成为中组部选派的第六批援藏干部,担任西藏大学理学院副院长。他曾在全校大会上放下豪言:“如果西藏大学拿不到博士学位点,我决不离开。”那时,西藏大学在理工医学科连一个硕士点都没有。

  西藏大学植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获批;钟扬领衔的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答辩通过,带出了西藏第一支生物学教育部创新团队……一个又一个零的突破实现了。

  2013年,他立下的“誓言”实现了!西藏大学生态学博士点获得批准,填补了西藏高等教育没有博士点的空白,圆了几代藏大人的梦。

  2017年,西藏大学生态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得知消息,电话那头的钟扬激动地连说3个“太好了”。

  而今,这支“地方队”的研究力量已经开始参与国际竞争。在进化生物学的一些研究方面,形成了日本、欧美和中国鼎立的格局。

  作为援藏干部,一般一轮是3年。但每一轮援藏快结束时,他都有无可辩驳的理由继续——第一次是要盘点青藏高原的植物家底;第二次是要把西藏当地的人才培养起来;第三次是要把学科带到一个新的高度。

  2015年,51岁生日那天,钟扬突发脑溢血,死里逃生。抢救后的第3天,还没有度过危险期。他在重症病房里口述记录了一封给党组织的信。经过多年在西藏的工作,他更加意识到建立高端人才队伍的极端重要性。他说,我有一种紧迫感,希望老天再给我10年,把人才梯队真正带起来。

  经过这场大病,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他会放慢工作的脚步。可病后的他,脚步不仅没有放慢,反而还加快了。

  出院时,医生再三叮嘱:一不能再喝酒,二要按时吃药,三不能再去高原了。第一条,对两瓶白酒下肚面不改色的他,有些痛苦,但他真的滴酒不沾了。包里多了个透明塑料小药盒,每天三顿,特别认真地数药、放药、吃药。可第三条,他实在做不到。

  他戒得了酒,戒不了西藏!

  几个月后,他又踏上了去西藏的路。

  再次进藏时,身边的人明显感觉到他的身体大不如前,有时连上车和下车都特别吃力。劝他把节奏放慢些,他总说:“没事、没事,我很好,我还要在西藏再干10年呢。”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香美所理解的钟扬:“他是真正爱国的,爱她的每一寸土地,正是这种至诚热爱,让他不畏艰险。”

  育人——教师是他最在意的身份

  钟扬的学生,如今已是西藏大学理学院教授的拉琼发现,病后稍有恢复的他变本加厉地工作,一天排满了各种事。比如:

  2017年6月24日上午到拉萨贡嘎机场,下午3点30参加西藏大学博士生答辩会,下午5点起跟藏大同事和研究生不停地处理各种学科建设和研究生论文等事情,晚上11点回到宿舍网上评阅国家基金委各项申请书,半夜1点起开始处理邮件,半夜2点上床睡觉、4点起床,4点30起床吃早餐后开始赶往墨脱进行野外科学考察。

  • 相关阅读
  • 中宣部授予曲建武“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视频来源:央视网  在北京举行的“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曲建武展示“时代楷模”奖章和荣誉证书(12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曲建武(中)在北京举行的“时代楷模”发布仪...

    时间:11-23
  • 中宣部追授王逸平“时代楷模”称号

      新华社上海11月16日电 中央宣传部16日向全社会公开发布王逸平的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  王逸平生前是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他不忘初心、胸怀大爱,始终把解除人民群众病痛...

    时间:11-23
  • 张黎明先进事迹引各界反响:浩瀚星空中一颗闪亮的星

      新华社天津5月25日电(记者毛振华)23日,新华社播发人物通讯《黎明出发,点亮万家——“蓝领创客”张黎明的电力抢修人生》,报道了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张黎明扎根电力抢修一线31年,从一名普通...

    时间:11-23
  • 河南教师张玉滚坚守乡村小学十七载——“只要孩子们在,学校就在”

      从河南南阳市镇平县城出发,一路向北,经高丘镇,沿山路盘旋而上,攀至海拔1600多米的山顶,再顺山路蜿蜒而下,直下到海拔600米的谷底,走进大山深处的一所乡村小学,就是黑虎庙小学。  这所学校被层层大山包围...

    时间:11-22
  • 乡村教育守望者张玉滚:扎根深山十七载 把山路走成通天大道

      新华社郑州3月23日电(记者王烁)“你把十八弯的山路走成了‘通天的大道’,你闪光的汗水浇出山花更艳更俏,当春风催开冰封的大地,你总是摸着我的脑袋舒心地微笑……”这首由当地...

    时间:11-21
  • 曲建武: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的扣子

    ——记大连海事大学辅导员曲建武  作者:吴琳  曲建武 郭红松绘/光明图片  “今天是你的生日,祝你生日快乐!你说你的梦想是活出一个精彩的自我。怎样来理解呢?人的一生或许轰轰烈烈,或许默默无...

    时间:11-20
  • 对话英雄航天员群体——为祖国出征是种幸福

      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为了国家的崛起和腾飞,为了科学探索……这是一飞冲天的起点  记者:航天员的初心是什么?  杨利伟:2003年10月15日,我驾乘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

    时间:11-19
  • “愿‘老吕叨叨’永驻人间”

      新华社石家庄4月18日电(记者闫起磊)践行初心永在路上,为民服务决“不下班”——“时代楷模”吕建江的先进事迹经宣传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受访的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

    时间:11-18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