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公益广告

援藏干部钟扬:教师是他最在意的身份 追梦的脚步永不停歇

援藏干部钟扬:教师是他最在意的身份 追梦的脚步永不停歇

2018-11-16 09:41:58

来源:光明日报

  钟扬的衣袋还总是装着很多小纸片,上面密密麻麻写满各种待办事项,每做完一项就用笔划掉。他常常感到时间不够。但再忙,他也坚持腾出大量时间倾听学生的想法,和学生深入讨论。野外采集了标本回来,他会在实验室振臂一呼,学生们就会赶来一起制作标本。大家围坐在一个大教室里,面前放上胶水、针、线,一边做事,一边听他讲故事。

  学生们说,他就像一棵大树、一座大山。做他的学生是幸福的。

  他喜欢做饭。虽然一个人时经常只是吃方便面,办公室堆着成箱的方便面,包里还有很多小包装的饼干。但只要有机会给学生做饭,他一定要亲自掌勺。

  回锅肉、酸菜炒肉、麻辣手撕鸡……他的学生都吃过几道“钟式私房菜”。他打趣说,热爱生命首先要热爱食物。饭桌上,一些问题就讨论出来了,谁的项目怎么做,接下去的考察路线怎么定。到了野外,每天他都比学生早起一个小时,准备好早饭。

  教师是他最在意的身份。他曾和同事半开玩笑说,在商场,顾客是上帝,在老师心里,就要把学生当上帝。他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点,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在他的实验室里,每个学生做的都是最适合自己的研究。他还愿意招少数民族学生,尽管有些人基础相对薄弱。他说:“基础差一点没关系,我帮你补,你只需要一颗热爱植物学的心。”他认为,当地学生熟悉地形,了解当地生物分布,如果受到良好的科研训练,完全可以做出成果。

  他特别鼓励大家开展与自己家乡相关的生物学研究。于是,他的实验室有了拟南芥的发现和研究,有了青藏高原手掌参和山岭麻黄的研究,有了宁夏枸杞和蒙古黄芪的研究,众多具有地方特色、与民族地区背景密切相关的个性化课题在他的支持下开展了起来。

  在钟扬排得密密麻麻的时间表里,西藏的事、学生的事,总是优先的。他还是很多中小学生喜爱的明星专家、“科学队长”,心甘情愿将大量宝贵的时间分给科普。他说,小时候家中那套残缺不全的《十万个为什么》让他相信,科学能深入儿童心灵。

  在上海自然博物馆,近500块中英文展板上的文字都经他反复斟酌。上海自然博物馆图文项目负责人鲍其泂说,当初找到钟扬,没敢奢望他会接下这个要求高但回报少、时间紧却周期长的“烫手山芋”。没想到他二话不说就揽下了。每条不到200字的文稿,涉及天文、地质、生物、人文等学科,文字要求兼顾准确性、前沿性和可读性,一天通常只能讨论十几块图文。钟扬常和他们一字一句斟酌,他的50岁生日就是在自然博物馆的讨论会中度过的。

  他撰写和翻译科普著作,销量一直位于科普类书籍前列的《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就出自他的手笔。DNA结构发现者詹姆斯·沃森的传记《基因女郎伽莫夫——发现双螺旋之后》和访谈录《DNA博士》等书也是他和团队翻译完成的。博闻强识,幽默风趣,“钟氏”译笔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他在演讲平台上作题为《种子方舟》的演讲,风度翩翩,“吸粉”无数。他给科普公众号录制《植物家族历险记》等系列故事。长颈鹿会不会游泳?石头会不会开花?这些科普小故事多半是他深夜在办公室录制的。他说他已经想好了100个小故事,要为小学生们录下来,这些故事都是从一个问题开始,既有趣又有科学性,引导孩子们学会提问。

  他还乐于给不同专业的本科生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他的课不论是在西藏大学还是在复旦大学,都是备受学生追捧的热门课程。若是讲座,如不早早地去占位置,就只能站到教室外三层人墙以外的地方去听。他对生物学的态度,在科学以外,透着对人类命运、生命价值的深深思考与关怀。

  他说,科普是一种令人愉悦但费时费力的工作,对科学家本身其实也是一种挑战,绝非“没有时间”和“不感兴趣”那么简单。在他眼里,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苦的事业,而科学家的特质就是从中提取欢乐,然后把科学和欢乐一起带给大家。

  给孩子起名,钟扬也不忘“科普”。2002年,他和妻子张晓艳迎来了一对双胞胎儿子。孩子出生前,他就想好都用红树植物命名:云杉、云实。他得意地四处推介自己的“植物起名法”:“我认为只要有可能应当都用植物给孩子命名。花花草草那么多,植物志那么厚,要想重名都难……如果蔚然成风,会给分类学带来多大的影响啊。”

  约定——“钟扬”的种子已生根发芽

  如果不是那场意外,从内蒙古出差回来,钟扬会抽点时间指导一下孩子的科创作业。

  “科创的事我回来跟你谈,周末愉快!”这是他留给小儿子的最后一句话。

  没想到,去内蒙古城川民族干部学院,给那里的民族干部做“干部创新能力与思维的培养”报告,竟成了他和这个世界的道别。

  2017年9月25日凌晨5点多,鄂尔多斯鄂托克前旗,他乘坐的小面包车和停在路边的大型施工装载机相撞。那时的他,正在赶往机场,原本,他会像往常出差一样搭乘早班飞机,上午到达就可以迅速投入新的工作。

  “老爸,你知道你现在在哪儿吗?”

  2017年9月9日,他刚陪两个孩子过完他们15岁的生日。关于孩子的培养,他和张晓艳有个约定:孩子12岁以前,你多管一点;12岁以后交给我来管。后来,这个时间又延到了15岁。

  只是这一次,“不靠谱”的爸爸又要爽约了!

  他用53岁的人生做了太多太多的事,而这只能基于他对自己和家庭时间的一再挤压。家里那张全家福已经是12年前的了。

  一年前,在儿子的多次恳求下,钟扬终于答应挤出时间陪全家一起去旅游,多拍点全家福,可到了出发前,他又因为工作安排缺席了。

  “父亲,你终于可以回家休息了。”

  “也许你在另一个平行宇宙。”

  “愿你在我看不到的地方能好好休息,别把自己累坏了。”孩子们默默写下。

  张晓艳也愿意这样相信:以前到了凌晨两三点,我会想,他怎么还没回家呢?现在夜里常常醒来,我也会这样想,他工作太忙了,也许现在还在某个遥远的地方忙碌着呢。

  • 相关阅读
  • 中宣部授予曲建武“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视频来源:央视网  在北京举行的“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曲建武展示“时代楷模”奖章和荣誉证书(12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曲建武(中)在北京举行的“时代楷模”发布仪...

    时间:11-23
  • 中宣部追授王逸平“时代楷模”称号

      新华社上海11月16日电 中央宣传部16日向全社会公开发布王逸平的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  王逸平生前是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他不忘初心、胸怀大爱,始终把解除人民群众病痛...

    时间:11-23
  • 张黎明先进事迹引各界反响:浩瀚星空中一颗闪亮的星

      新华社天津5月25日电(记者毛振华)23日,新华社播发人物通讯《黎明出发,点亮万家——“蓝领创客”张黎明的电力抢修人生》,报道了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张黎明扎根电力抢修一线31年,从一名普通...

    时间:11-23
  • 河南教师张玉滚坚守乡村小学十七载——“只要孩子们在,学校就在”

      从河南南阳市镇平县城出发,一路向北,经高丘镇,沿山路盘旋而上,攀至海拔1600多米的山顶,再顺山路蜿蜒而下,直下到海拔600米的谷底,走进大山深处的一所乡村小学,就是黑虎庙小学。  这所学校被层层大山包围...

    时间:11-22
  • 乡村教育守望者张玉滚:扎根深山十七载 把山路走成通天大道

      新华社郑州3月23日电(记者王烁)“你把十八弯的山路走成了‘通天的大道’,你闪光的汗水浇出山花更艳更俏,当春风催开冰封的大地,你总是摸着我的脑袋舒心地微笑……”这首由当地...

    时间:11-21
  • 曲建武: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的扣子

    ——记大连海事大学辅导员曲建武  作者:吴琳  曲建武 郭红松绘/光明图片  “今天是你的生日,祝你生日快乐!你说你的梦想是活出一个精彩的自我。怎样来理解呢?人的一生或许轰轰烈烈,或许默默无...

    时间:11-20
  • 对话英雄航天员群体——为祖国出征是种幸福

      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为了国家的崛起和腾飞,为了科学探索……这是一飞冲天的起点  记者:航天员的初心是什么?  杨利伟:2003年10月15日,我驾乘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

    时间:11-19
  • “愿‘老吕叨叨’永驻人间”

      新华社石家庄4月18日电(记者闫起磊)践行初心永在路上,为民服务决“不下班”——“时代楷模”吕建江的先进事迹经宣传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受访的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

    时间:11-18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