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生动的经历。在云林县举办赴台农产品订购洽谈会时,当地民间自发燃放爆竹,用最隆重的仪式欢迎我们。” 随团的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朱清说。
台湾高雄市中小企业协会理事长李重德认为,海西地区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磁吸区中间,必须争取让海峡东岸的台湾融入,变成完整的海峡经济区,才是它的未来所在。
海峡经济区不仅承载着两岸经贸关系演进的历史与现实,而且涵盖海峡两岸人民对两岸经贸关系未来发展的共同愿景。
一年前《意见》刚刚颁布,两岸最大规模的民间交流盛会--首届海峡论坛在福建拉开帷幕。下个月,第二届海峡论坛又将隆重登场。
“这是两岸交流合作平台载体建设上的一个重大创新,既体现中央对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巨大支持和殷切期望,又凸显福建运用独特区位优势、实施两岸交流先行先试政策的作为所在和历史使命。”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表示。
建设海西 发展海西--海峡西岸经济区“风起云涌”加速崛起
就在《意见》颁布一周年前夕,福州至厦门的高速铁路于4月26日正式开通运营,宣告福建从此迈进高铁时代。两大城市之间的火车运行时间由以前的11个小时压缩为1个半小时。
其实,福州和厦门之间的提速,只是海西建设发展的一个缩影。
一年间,海峡西岸经济区以一系列高规格、大手笔的建设和发展之势备受瞩目。
--推进海西建设的过程,成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的过程。
围绕“三纵六横九环”海峡铁路网积极推进。“目前已经通车2000公里,在建的超过2000公里,规划和前期推进的2000公里,到2015年左右基本建成。”张志南说。
以“三纵八横”为主骨架的海峡高速公路网加快形成。按照计划,高速公路网明年可以超过3000公里,2015年可以达到5000公里。
目前,一个以海、空港口为枢纽,以铁路海运为主通道,以公路为网络,以内河为辅助的综合运输体系正在海西大地上加速勾勒。
--推进海西建设的过程,必须成为福建加快增强自身实力的过程。
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福建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谋篇布局,动作连连:
厦门围绕“十大产业对接”打造对台产业对接集中区、对台服务外包合作示范城市、对台科技合作交流基地;
泉州努力把经济大市变成经济强市,提出力争用3到5年的时间完成改制企业1000家,力争在5年内能够涌现10家以上的百亿元企业;
漳州进一步发挥优势,加快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总量,建设海峡西岸的“港口大市、工业强市、生态名市”;
……
“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是海西发展的重要依托。在国家战略下,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是福建面临的难得历史机遇。福建必须牢牢地抓住它。” 长期关注福建发展的北京拓维研究院院长王毅认为。
--推进海西发展的过程,必将成为加快融入全国区域竞争与合作洪流的过程。
交通的提速,不仅大大压缩了时空距离,更成为打通长三角、珠三角与海峡西岸经济区,推动一体化发展的“经济新动脉”。随着动车的开通,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沪、浙、粤等地游客大幅度增加。“福厦铁路上的26对动车组基本上趟趟是满负荷,接下来我们要增加班次。”张志南说。
通过港口资源整合,去年以来内地货物通过福建的出口成倍增长。不久前,福建一些企业到江西主要城市建立了无水港;最近,江西等内陆省份也主动与福建探讨飞地港建设合作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