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在新常态下,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关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就更值得重视。
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处于改革“深水区”的国家而言,民生问题尤其不容忽视,它不仅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关系到民众对改革的信心。无论哪方面问题没解决好,受影响的都可能是成百上千万的民众,比如,一个儿科医生严重短缺、儿童就医难问题,会令多少患儿家长忧心忡忡、疲于奔命;一个领取养老金年检必须本人到场的规定,会令多少生活在异地的老人膂力不支、劳民伤财。有些看似不是问题的事情,比如“8月31日以前出生”这一长久以来小学生入学年龄的规定,又促生了多少提前剖腹产的母亲、想方设法为孩子改户口上出生日期的家长……
今天读者来信版刊登的这组来信,反映、议论的只不过是诸多民生问题中的几个而已,但这样的意见与呼声,值得认真听取。
目前,我国的改革正处于攻坚克难阶段,各种矛盾突显,各方利益博弈加剧。但无论如何,解决好基本的民生问题都是执政者的第一要务。只有关注民生、重视民生问题,在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上多做文章、下大功夫,顺民意,集民智,聚民力,才有可能攻坚克难。
而要顺民意,集民智,聚民力,首先要重视民众的呼声,了解其疾苦与诉求,听取其意见与看法。解决13亿人口的生存发展问题,的确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但有些民生方面问题的解决并非像想象的那么难,有的甚至转变一下观念或作风就可能解决,比如前面提到的实行了几十年的小学生入学年龄以8月31日为界的限制,近年来有的省市就顺应民意打破了、放宽了;让异地领取养老金者年检时来回跑的问题,有的地方早已通过电子平台、异地检验等办法解决了。实际上,许多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是否将百姓的事放在心上,是否真正以民为本、为民服务,很多时候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肯不肯、愿不愿、做不做的问题。
当然,有些民生问题的确很难一下子解决,但也应告知民众,难点在哪儿,原因何在,政府部门有何规划、打算,制度安排是怎样的,让民众知情、了解。了解才会理解,对百姓而言是如此,对政府而言亦是如此。
有人说,新常态就是“向改革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潜力”。如何“向民生改善要潜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补短板,把该做的事做好。短板在哪儿?哪些该做的事还没有做或没做好?哪些潜力还没有被发掘?哪些条条框框应该改变?多听听民众怎么说,总是没有坏处的。
《 人民日报 》( 2016年03月22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