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9月份CPI数据,数据显示,2011年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1%、环比上涨0.5%。可以看出,CPI涨幅的“6时代”还未结束,未来物价调控政策的走向再次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话题。
专家会诊
年内拐点确立 期待货币政策转向
吴晓求:明年CPI将在4%—5%徘徊
著名经济学家吴晓求表示,9月CPI同比上涨6.1%在预期之内,未来全年CPI都将呈缓慢下降的状态,预计冬天北方天气状况不会影响未来CPI走势,吴晓求认为明年CPI将在4%—5%徘徊,货币紧缩政策将维持不变。
孙立坚:调控效果显现 通胀仍受楼市、农产品、大宗商品影响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在微博中指出,刚公布的经济数据向外释放如下信息:宏观调控效果显现!未来激发市场活力,防范欧美经济疲软对中国的冲击成为关键!物价同比下落,但步伐缓慢,今后农产品、楼市和国外左右的大宗商品价格依然影响通胀及其预期!流动性泛滥的压力也无法小视:中美贸易顺差扩大、外汇占款和民间钱流现象让央行轻松不得。
易宪容: 四季度CPI不会低于6% 受气候影响菜价上升空间大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认为,9月份CPI为6.1%基本符合预期,并预计,四季度CPI仍然高企,不会低于6%。易宪容分析称,四季度全国天气会较为寒冷,照常来说,冬天菜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因此食品价格难以下降,而CPI也将继续保持高位。
对于央行是否会动用货币紧缩政策?易宪容认为,央行应该不会采取货币政策调控,很有可能会采取市场公开操作的方式来调整市场。近期加息、调整准备金率的可能性都非常小。
韩志国:货币政策已无回旋空间 加息刻不容缓
经济学家、北京邦和财富研究所所长韩志国在微博中指出,货币政策已没有回旋空间。9月份CPI同比上涨6.1%,PPI同比上涨6.5%,表明通胀仍处高位,贷币政策没有放松可能。如果在此时放松货币政策,那势必引发物价与房价的新一轮暴涨,不但之前的紧缩前功尽弃,而且会导致经济出现恶性循环。政府手中的牌不多了,中国经济的滞胀风险正从可能向现实发生转变。
他认为,加息已经刻不容缓,负利率的比例超过70%,高通胀正大规模吞噬社会财富,并在客观上形成穷人补贴富人的倒贴现象。有人算过一笔帐,按照目前的平均通胀水平和负利率状况,20年后1万元将变成400元,存款的穷人将更穷,贷款的富人将更富,中国社会的贫富分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社会将面临更大的风险。
谭雅玲:消费物价指标和生产价格指标差缩小警示问题严重
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常务理事,谭雅玲认为,通胀指标并不乐观,但我们更应该关注消费物价指标和生产价格指标的差异在缩小,简单的投机行为不仅解决不了我们发展困境和出路,相反会恶化我们发展。缺钱的论点是发展没有了资金,资金哪去了?投机去了,投机很冲动,占用了资金,能说货币政策不该紧缩吗?
通胀指标发布了并不轻松,相反更复杂纠结。消费物价指标和生产价格指标差异性更诡异、更复杂,说明的问题和警示的问题更严重。产能过剩、结构低效、改革未行、情绪混乱、真实错觉等等,需要梳理和理智、理性,宏观调控不仅仅是数据,更需要行为和效率以及制度保障。
我们需要彻底梳理市场,不是就指标谈论问题,短期已经太过焦虑,长期则缺少规划和效率,试图解决短期问题,只是一种想象力,不会有真实的结果。通胀数据的关键是行动和改革效率。
刘元春:输入型通胀压力减弱 货币政策或出现定向宽松
中国人大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表示9月CPI基本预示着通胀拐点已经出现,并且未来从10月份开始通货膨胀下调的趋势已经基本形成,全年通胀水平预计会在5.2%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