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1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二季度我国GDP增速为7.6%,自2009年二季度以来再度破八。但基建投资增速的转正以及整体投资增速的回升,正在发出经济见底的信号。专家认为,守住“增长底线”的同时,要在减税和引导民间投资方面再进一步,把短期“稳增长”和中长期改革结合起来。
对经济前景不必过度悲观
二季度GDP增长7.6%,上半年增长7.8%。这些数据符合市场之前的预期,消息公布后,A股微跌,总体反应平静。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微博
巴曙松听众:5137062人
+收听已收听最新消息 2012年7月13日 10:17经济参考报:#经参时评#【巴曙松:稳增长需培育新兴投资增长点】中国的经济减速具有趋势性和周期性双重性质,但就当前而言,周期性应该是更为重要的因素,周期性减速的核心动力来自有效资本形成不足或新兴投资增长点不足。因此,稳增长需培育新兴投资增长点。http://url/44LqY6 更多)在其最新报告中指出,从2009年四季度起,我国经济整体回落了11个季度,是近年来最长的回落周期之一。经济增速何时见底,是目前各方非常关心的问题。
从短期看,稳投资是稳增长的关键。上半年国内投资增速达到20.4%,环比加快了个0.3百分点。基建投资由一季度的下降2.1%转为增长4.4%,表明政府主导的逆周期投资正在发挥作用。“从二季度开始,铁路的招投标明显活跃了不少。不仅有高铁项目,还有用于货运的重轨铁路项目,后者是近两年首次出现,”铁路配件商晋亿实业副总经理涂志清告诉记者。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指出,6月新增贷款达到9198亿元,显现出放量的趋势。在我国,信贷是投资的先行指标,这表明未来投资还有进一步回升的空间。
巴曙松判断,随着银行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力度明显改善,今年下半年有望看到宏观经济走出“一季度环比见底、二季度同比见底、三四季度温和回暖”的大致格局。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随着宽松政策的持续,预计三季度GDP同比会回升到7.8%,对于经济前景不必过度悲观。
不过,在经济企稳回升的过程中,一些不确定因素值得注意。比如6月出口虽然实现11.3%的两位数增长,但欧债危机的悬而未决依然是一大隐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赵晋平告诉记者,今年三季度,西班牙、意大利将迎来还债高峰,这些国家的经济体量明显比希腊大,对外贸的压力可想而知。此外,在房地产市场回暖背景下的调控政策走向,“稳增长”的力度和节奏,都是经济回升时的未知因素。
政策工具如何抉择
近一个月来,央行连续两次降息,这意味着,经济增速或许逼近了政府的容忍临界点。
在守住“增长底线”方面,政策工具的选择备受关注。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指出,6月CPI的快速下行充分反映出前期经济自发收缩的强度。物价是经济的滞后指标,下半年经济虽然有望小幅回升,但物价水平或继续走低,7月CPI可能回落到2%以下。
通胀的缓解为货币政策打开了空间。“下半年,也许会看到降息和降准交替进行的过程,”潘向东说。刘元春指出,当前货币政策的基调仍是“稳健”,但实际操作已经转向“适度宽松”。他认为,未来应该进一步明确这种预期。比如在信贷投放上,不要担心非均衡性,前松后紧也是可以的。
财政政策的重心在于增加支出和结构性减税。上半年,到位的国家预算资金同比增长26.7%,明显高于贷款(5.8%)和自筹资金(22.9%)。“为防止需求过度收缩,政府增支是必要的,但方向应集中于民生和公共服务,”刘元春说。此外,随着经济增速下滑,地方财政收入锐减,减税的动力有所不足,未来应加快这一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