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减速,有周期减速和自然减速的双重特征。对于前者,可用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和放宽资金来应对。对于后者,则应着眼于中长期的改革,推动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用提高效率而不是依赖投入的方法维持经济增长。
负面影响怎样化解
虽然二季度的GDP增速破八,但总体来说我国经济仍保持平稳运行。经济放缓必然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需要各方积极化解。
就业问题众所关心。国内领先的人力资源机构易才集团代理派遣事业部总经理贺炜注意到一个现象,二季度以来有关“用工荒”的报道明显减少,而“外资撤离”等消息不时见诸报端。“今年上半年制造业的用工情况明显差了不少。虽然基础工种的工资仍在上涨,但一些月收入万元左右的高端岗位,标准已经下调了一两千。此外,当前企业对技术工人较为渴求,与大学生就业形成了错位。”
刘元春认为,虽然当前并未爆发工人“返乡潮”,但就业相对于经济是滞后的,必须想方设法增加就业岗位。专家建议,可采取支持大学生创业、给中小企业减轻负担等措施。
企业盈利的下滑是另一个让人担心的问题。今年前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2.4%,41个工业大类中有13个行业利润同比下降。1000余家发布中报预告的上市公司中,约六成出现预亏或预减,基本面的不乐观向A股持续施压。
不过,央行的连续降息和大宗商品价格的回落,让制造业企业无论是资金成本还是原料成本都看到了降低的希望。瑞银特约经济学家汪涛指出,近期企业盈利的恶化包含消化高成本库存的因素。随着去库存化的结束,企业盈利止跌回暖的日子应该不远了。(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