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恒生银行为样本,据其2011年财报披露,该行去年实现净利润166.8亿港元,内地业务去年税前利润仅为4.82亿港元,同期联营公司(包括兴业银行(601166,股吧)、烟台银行以及希慎集团间接非全资附属公司Barrowgate Limited)净利润则高达39.9亿港元。
据披露,恒生银行分别持有兴业银行、烟台银行12.8%和20%的股权。恒生银行方面指出,2011年内地业务对于该行总除税前利润贡献为22%(2010年的水平为15%),其中包括来自该行内地投资的应占利润,而该行与兴业银行的应占利润于年内上升约40%。
汇丰银行2011年也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来自联营公司收益增加41%,这主要是受益于客户贷款增长强劲及费用收入上升,交通银行和兴业银行对汇丰的利润贡献功不可没。
而早在2005年便成为建设银行战略投资者的美国银行,更是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美国银行分两阶段投入30亿美元购入建行9%的股份,而后建行H股上市让美国银行赚得盆满钵满。
赵庆明指出,“第一批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刚好赶上了中国大型商业银行股改上市,需要引进战略投资者,这些战略投资者也使中资行在转变观念、引进技术、培训人才等方面获得了综合收益。”
一面是海水,一面是火焰,外资银行在中国的股权投资也是如此。作为淘金者,第一批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银行无疑尝到了股权投资的甜头,其中以美国银行、汇丰银行和恒生银行等为代表。而后来者却充满各种变数,比如澳新银行和苏格兰皇家银行。
近日,澳新银行宣布放弃对中国天津银行1.2亿多元人民币的增资计划。澳新银行中国首席执行官(CEO)李权解释称,“放弃对天津银行的增资并不表示不看好中国市场。”
事实的确如此,在食言增资天津银行的同时,澳新银行却宣布了对澳新中国增资20亿元的计划,这是澳新银行在华设立以来首次追加资本金。目前澳新中国在上海、北京、广州和重庆设有7家分支机构,未来5到10年计划将内地网点规模扩张3倍至20家。
也并非所有外资银行都将筹码押注在中国,6月底,苏格兰皇家银行(RBS)宣布关闭北京的所有零售支行,正式撤出中国境内零售业务。
该行相关工作人员表示,RBS中国的零售银行业务量占总收入的20%左右,撤出中国零售市场是为了集中力量发展核心业务,主要面向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等提供金融服务。
赵庆明则认为,在本轮经济危机中苏格兰皇家银行基本国有化,其撤离中国零售市场主要是源于战略上的调整,并不具有代表性。
“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趋之若鹜的时代已成为历史,随着独立设立的法人银行迅猛发展,外资行对中资机构的战略投资热情正降温。”赵庆明告诉记者。
外资行突围的荆棘之路
对于外资银行来说,对中资银行的股权投资显然已不再是“香饽饽”,外资行未来在中国的拓展或许更依赖于自身的业务增长。不少外资银行纷纷加码自身业务拓展,但就目前形势来看,这条扩张之路却布满荆棘。
一位曾就职于美国花旗银行深圳分行的员工告诉记者,前几年外资银行的员工待遇确实诱人,社会认可度也较高,但近两年随着中资行的崛起,外资行已优势不再。有些中资商业银行甚至高薪挖角外资行人才,导致外资行频现人才流失现象。
“外资行表面光鲜,但某些福利跟中资银行没法比,比如春节我们只有100元的过节费,节后领导给我们封了一个20元的利是,我都不好意思说出口。”上述员工毫不掩饰对外资银行福利的不满。据他介绍,同批入职的员工大多已经跳槽至各大中资银行,包括光大、广发、华润银行等后起之秀。
另一家外资银行中层管理人员则表示,外资行标准化的操作模式一方面体现了其专业化和风控能力,但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其在中国的本土化业务发展。他举例称,一些未上市的中国民企为了避税,没有完善的财务报表,很难通过外资银行的业务审核,而不少中资银行却可以变通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