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资银行做业务几乎没有变通可能性,能不能做都有标准答案,但中资银行在操作上却有着中间模糊地带,这也是我们拓展业务的一大难题。”上述外资银行中层管理人员告诉记者。
除了跨国公司的业务,外资银行并未放弃对中国本土业务的开拓,目前做得比较多的仍是进出口公司的贸易融资。
外资银行在本土化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这不仅表现在银行自身业务的拓展,还体现在中高层员工多为香港和台湾的外来人才。而在如何与监管层打交道这一方面,外资银行也显得有些“水土不服”。
扩张之路漫漫,外资银行的业绩是否会如2008年般昙花一现?
早在2008年,外资银行在华便经历过一轮高速增长期,据银监会披露的银行业年报数据,外资银行当年实现利润119.2亿元,同比增长近1倍,而随后的两年却迅速下滑至60亿~70亿元水平。
“2006年底,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过渡期结束,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中国市场并开始疯狂生长,但由于2009年以来的全球经济不景气,其中国业绩又持续低迷了两年。”赵庆明指出。
而普华永道的报告则指出,多数外资银行均对内地市场前景持乐观看法,预测至2015年其年增长率仍可维持在20%或以上水平,不少外资行更计划增员及加薪。
“在中国,高净值人士的数量呈指数式增长,这也导致一些外资银行重新审视并发展自己的零售及财富管理业务。人民币的不断国际化以及利率改革将为中国的进出口公司创造汇率及财资管理套利机会。”普华永道中国金融服务部主管合伙人容显文表示。
恒生银行表示,未来将继续以中国内地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把握内地开放金融业、人民币逐步国际化以及香港和内地经济更紧密融合所带来的机会。
随着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进程的不断加快,外资银行深受其益,其所占的市场份额便是有力的证明。2011年,与1.93%的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外资银行占上海银行业的市场份额为12%。这似乎让押注中国市场的外资银行看到了美好的蓝本。(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