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短融身份受限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投资某些债券产品正面临着“名不正言不顺”的尴尬身份。记者近日从交易商协会举办的研讨会上获悉,由于身份不明确,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与短融和超级短融券“无缘”,不少银行人士呼吁监管层给予理财产品明确的投资者身份。
“短融与超短融的期限和银行理财产品较匹配,发行人资质和收益率也相对较好,但银行理财产品却暂时无法涉足。”交通银行金融市场部研究员许凯遗憾的告诉记者,目前在上海清算所托管的短融和超短融等债券产品,银行理财产品都因为无开户资格,暂时无法购买。
与之对应的是,短融和超短融市场规模日益扩大。上海清算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7月19日,目前在上海清算所托管的个券总量为789只,其中,短融共有628只,规模为7103亿元;超短融为38只,规模为2445亿元。短融和超短融的期限分别在1年以内和270天以内,与银行理财产品较为匹配。
事实上,尽管不能在上海清算所直接开户,但此前理财产品仍可通过另一些“暗道”,间接参与短融和超短融的投资。
某银行金融市场部人士告诉记者,此前,理财产品可通过与信托计划的对接,委托给信托公司参与上述产品的投资。但由于近年来银信合作被监管层“急刹车”,因此,一定程度上堵住了理财产品参与上述产品相连的通道。
在此背景下,银行理财产品对于在上清所开户,希望直接参与短融和超短融的呼声进一步加大。但记者了解到,除了在呼吁监管层对投资券种进一步“松绑”的同时,一些市场人士认为,还需要为理财产品“正名”,赋予其真正的拟人格化身份。(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