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价廉物美,但并不足以顺利敲开海外贸易的大门
价廉物美,是冠在“中国制造”头上的美誉。
但是,价格便宜、物品美好,就能顺利敲开海外贸易的大门吗? 未必。经过多番金融风暴的洗礼,不管是在俄罗斯、美国还是印度市场,“中国制造”要再出发,要发展,要超越正在后面发力猛追的“越南制造”、“印尼制造”,就必须攻克摆在面前的种种壁垒
俄罗斯:“灰色清关”时代有望终结
22日,俄罗斯宣布加入世贸组织(WTO)。消息传来,无疑让进行中俄贸易的中国企业松了一口气, 因为困扰他们多年的“灰色清关”(以下简称“灰关”)有望得到解决。
羊城晚报记者在俄罗斯与数家企业联盟机构、会展商等密切交流后发现,当地市场需求巨大, 即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也是“中国制造”巨大的潜力市场和绝好的“淘金地”。然而长期存在的贸易壁垒却让中国企业头痛不已,其中最常遇到的就是“灰关”。
俄罗斯的“灰关” 源于上个世纪90 年代。简单来讲就是发货人在中国发货,收货人在俄罗斯收货,一些中间环节由俄罗斯货代统一解决, 代替了正规的海关通关渠道。
“灰关”的成本往往只有“正规清关”的1/3。比如一货柜鞋子, 走海关通关渠道收费要2.5 万美元到2.8 万美元,而“灰关”收费一般在2 万美元以下。它一方面为“中国制造”
提供一个更廉价、更方便的途径进入俄罗斯市场,另一方面却又顶着“违法”的帽子。
尽管走“灰色清关”能节省成本,但由于没有合法手续, 这些商品不能进入正规超市、商场销售,只能在俄罗斯“大市场”(类似于农贸市场)上进行现金交易,使得这样的贸易模式顶着巨大的被查扣的风险。有中国商人透露,2008 年俄罗斯官方突然清理查封了价值近20 亿美元类似的“灰关货物”;2009 年6 月, 俄罗斯再次下令关闭大市场、集中销毁价值20 亿美元的“灰关货物”,令不少中国商人损失惨重。
波司登俄罗斯市场负责人郑之伟表示, 以前中国人在俄罗斯做生意有两个阵营,一种是个体的,主要在“大市场”中走灰色渠道;另一种是正规公司,有固定办公地点。但后者的比例很小,要克服很多困难,不少企业熬不下去就只能打道回府。“2000年波司登正式进入俄罗斯市场, 曾希望在这里占上一席之地。但俄罗斯政府对‘灰关’并没有坚决打击,我们的产品根本无法和那些走‘灰关’的廉价产品竞争。直到今天,市场规范的进程都比较缓慢,这些问题只能等待俄罗斯加入世贸后逐渐解决。”郑之伟认为, 俄罗斯加入世贸后市场环境会得到规范。“现在时机真的来了。”
不过,也有人士指出,俄罗斯入世后,“灰关” 透明化也会导致产品出口成本上升,“中国制造”的价格优势可能会受到影响。“这种情况促使中国制造商们思考一个问题, 就是如何从产品定位、营销策略或从其他角度来继续增强‘中国制造’的竞争力。”环球市场集团营销总监魏涛说。郑之伟则希望,中国政府应加大扶持中国企业在俄罗斯做大品牌、合规经营的力度, 希望政府能出面解决一些问题,如推动“清关”正规化。他指出:“政府出面解决问题会更有效, 打开大门而不是走‘偏门’,中国人并不喜欢‘偷偷摸摸’。” 记者 刘薇
美国:中国资本先过好工会这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