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泉山全景
佛音寺大殿
商洛日报讯(左京 吉文艳)站在丹江大桥上,身旁不时有车鸣笛而过。桥边一座摩天大楼正拔地而起,各种现代化机械敲打轰鸣。而不远处,静泉山犹如一座闭目打坐的大佛,静谧安然,好像这喧扰从来与它无关。正午时分,山下的寺庙中传来悠悠的钟磬声,映衬着山上的亭台栈道、佛洞山泉更加古朴神秘,令人忍不住想走近静泉山,揭开它的面纱,探一探它俊美的面庞和神奇的故事。
山不在高有泉则名
静泉山位于商州城东南3公里处,海拔808.8米。静泉山的得名与商州境内的诸山皆不相同,源自山腰的一眼泉水。据静泉山村的村民说,这眼泉满时可接36桶泉水,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从未见过泉眼枯竭,数千年来可谓遇旱不涸,遇涝不溢。民间传言这眼泉流出来的泉水有祛病的功效,因此很多当地人都有上山取水的经历,更有甚者还有外国人专门来取静泉山的泉水,其名气可见一斑。
七月的静泉山上,松柏成林,郁郁葱葱,鸟鸣山幽。沿着狭窄的山路拾阶而上,台阶虽窄但还比较平缓,略走走就有一处转弯,不大一会功夫就转过了两处亭台。上至山腰,逐渐可以看到一个接一个的石窟,每个石洞里都有一尊雕塑,雕塑前都设有香炉,香炉里还有未燃尽的香灰残留。其中一个财神模样的雕塑已呈黑色,看上去应是长期烟熏所致。看完石窟转回身,经人指点龙王雕塑下面就是静泉山的那眼“神泉”。目测上去泉水离池子的边沿还有一段距离,可能是常有人取水的缘故,或者因为泉水如沙漏一般需要随时间的流逝慢慢渗出,永远不愿让人看到它满的样子。泉眼旁边有一小段与地面垂直的台阶,上有一洞小如天窗。扶着栏杆爬上去,钻出“天窗”视野瞬间开阔,虽然上面仍旧是相似的石窟亭台,但一瞬间的晦明变化还是让人感觉好像进入另一番天地。
静泉山佛音寺的住持常正法师告诉记者。静泉山的特点可以用两个词来比方,一个是商州莫高窟,另一个是商州小华山。之所以说它是商州莫高窟,是因为山上有很多相传是唐朝时期开凿的石窟,而现在人们在石窟里供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观音菩萨等,同属佛教文化信仰;二是静泉山上的5个山峰险峻陡峭,可比作华山的五峰,另外站在泉眼旁边的那一小段阶梯上面,大可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由此也可把它称作商州小华山。
万籁俱寂但余钟磬
来到静泉山下,可以看到三间宏伟的庙宇,虽然两侧的观音殿和地藏殿里的佛像还没有上油彩,但仅正中的法堂里三尊金光闪闪的大佛就已经让静泉山下的佛音寺堪比其他佛教名山的大寺庙了。静泉山下的寺庙与古朴的静泉山一样,都曾历尽沧桑。佛音寺里的常正、海玉等3位僧人都经历了庙宇新建的过程,他们告诉记者:“现在的新寺庙是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由西安卧龙寺长老如诚老和尚集资300万修建的。如诚法师是柞水人,晚年他很想为自己的家乡作一些贡献。计划除了把庙都建好还要增加静泉山的佛教文化特色,比如在娘娘庙后打洞,模仿五台山的佛母洞。”
佛音寺寺庙崭新宏伟,但寺庙里的生活平淡闲适。午饭时分,法堂里响起僧人们礼佛诵经的声音,些许时候,住持邀请记者一同去饭堂吃午饭。佛音寺的饭堂设在地藏殿的一侧,一个小小的套间,一边是厨房,设一口大锅、一个大案板,另一边是饭厅,两个看上去用了很久的四角矮桌,些许小板凳,靠墙的一个香案上还燃着香,简单却整洁。
旅游开发任重道远
住持常正法师告诉记者:“静泉山游客最多的时候在春节,大年初一很多人都会来到这里。春节期间庙里的收入大概能达到10万左右,这些收入主要是游客的布施,还有一小部分是庙里卖香表的收入。平时庙里的所有收入加下来只有几千块钱,每逢初一、十五会有信众来庙里,但一年下来游客很少。”
记者采访到了刘湾敬老院院长刘顺娃,他说:“1991年静泉山成立旅游开发办公室,但静泉山的旅游一直没能发展起来。现在静泉山的游客还是集中在春节,从2001年到现在每年春节都有交警在静泉山值班,最多时一天的游客能达到7000多人,主要是西安人。山下村民摆的卖香和鞭炮的摊子春节下来平均收入都在七八千左右,但除了这些好像游客也就没有其他的消费项目了,游客当天来当天就返回,住宿、吃饭都不在这。”当记者问及静泉山是否准备在原有历史人文景观的基础上新建以科技培训、现代种植、水上游乐、珍禽异兽饲养为重点的集生产、科研,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园区时,刘顺娃说:“这些以前都提出来过,但现在还都没有能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