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全会经济体制改革解读:从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

全会经济体制改革解读:从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

2013-11-19 17:32:29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张成福:

  放权对政府的管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要加强事中和事后监管,这比事前审批难度大得多。政府要加大对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分析和科学预测,制定相应的规划、标准、政策和制度,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薛澜:

  同时强化“放”与“管”,也可以避免我们以前多次出现的“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现象。“放”是有序地放,“管”是有重点地管,二者有机地结合,确保释放活力与加强监管同步推进。此外,在目前经济平稳发展面临挑战时期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与审批制度改革,还可以降低创新创业的成本,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减少腐败的机会,进一步释放中国市场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力。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宋世明:

  简政放权不容易,管住管好更不容易。没有行政管理方式的创新,就容易摁下葫芦起了瓢。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等社会规制领域监管,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优化行政审批程序,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简言之,需要以顺乎天道、发乎自然的治理之道,达到“四两拨千斤”、“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效果。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

  全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张定安:

  政府部门把有关管理权力或者事项交给了自己所管的事业单位,而这些单位是在民政部注册的社会组织,名义上是交给了社会组织,实际上还是在自己控制中,是下属机构,造成了社会组织行政化、垄断化,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二政府”。在这里有一个政事分开的问题,如果搞得好,有可能避免“二政府”。要逐步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强化行业自律,使其真正成为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主体。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孟川瑾:

  政府在职能转变过程中应注意一个问题:职能转变不是“外科手术”,不是把政府不需要的职能或权力直接下放。政府部门还需要考虑,职能和权力下放的同时,社会或者其他第三方组织是否有能力承接?

  改革开放35年来行政体制改革路径

  时间:1982年

  关键词:适应工作重点转移、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背景: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当时,政府机构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相适应的问题相当突出。1982年3月,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决议》。

  主要内容:

  减少副总理人数,设置了国务委员职位,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和秘书长组成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简调整机构,将98个部、委、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裁减、合并为52个,同时撤销了大量临时性机构。精干领导班子,紧缩编制。减少部分副职,推进新老干部更替。废除实际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实行干部离退休制度。

  时间:1988年

  关键词:进一步转变职能、减员增效

  背景:

  1988年3月,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明确提出改革的任务是进一步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行政效率,逐步建立符合现代化管理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转协调、灵活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主要内容:

  撤销或整合计委、经委、机械委等12个部委。分流1982年改革遗留下来的机关超编人员。通过职能调整和人员划转,国务院各部门在原实有5万余人的基础上,减少了1万余人。改革中第一次实行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的“三定”工作。

  •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