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兵说:“政府以往制定的养老政策体系都是服务‘小众’的,如今却要服务‘大众’——今天我们面对着史无前例的银发潮,服务‘小众’的政策体系就变成约束性的成本,变成了制约发展的门槛。”
如何降低这些成本、砍掉这些门槛就是今明两年政府需要努力突破的方向。这些门槛包括土地政策、税收政策,甚至社保政策。
“好在市政府已经完成了顶层设计——《北京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已经出台——这个政策未来10年都不会过时。”
李红兵表示,“意见”将分解为若干项任务,到2014年需完成其中的80项任务,为此政府各部门陆续出台的政策文件会多达60余份。我们希望这些政策可以切实支持北京养老业的发展。”
《意见》提出:用于建养老院的土地将实施政府划拨,社会力量建设的非营利性养老院一张床位最高可有5万元补贴,收住一位失能老人每月补贴500元。
再加上配套的水、电、气等相关税收的政策优惠,民营养老院的成本至少要比原来减少三分之一。李红兵表示,老人进入养老院的收费也会随之降低,而服务质量将会提高。
方向 公办养老院只能来兜底
李红兵表示,不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养老院,今后都应按照市场的规律和方式运行。政府将对公办的养老院实施改革,“我们想让它逐渐回归到这样一种状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按照市场规律来办事,原来公办的养老机构,进行公办民营,把添加在公办养老院里的政府补贴部分,一是剥离出去一部分,把应该贴补的部分进行透明化;二是把补贴补给真正需要政府兜底的对象上去。”
今年起由政府投资建设的养老院,都将实施“公办民营”,引进专业服务商,为市民提供优质的养老服务。而所谓的“公办养老院”只接收“三无”老人、高龄老人、失能和失智老人,以及低收入的“失独”老人,这就是所谓的“只起政府兜底儿的作用”。李红兵表示,只有理顺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养老行业才能健康发展。
■探索
“公办民营”养老院样本剖析
高昂护理费让床位闲置
占地近3000平方米,相当于半个标准的足球场,却只放65张床——首家以“养护院”命名的养老院9月出现在北京海淀区稻香湖一带。与其他养老院抢着收健康老人不一样,它只接收失能、失智老人。这家养护院就是“公办民营”的试点——由海淀区投资建设,交由养老服务商“万福年华”负责经营。
据工作人员介绍,由于接收的是失能失智老人,空间就很重要,楼道、电梯都不是按一个自由活动的人设计的,而是按方便轮椅和病床的移动来设计的。与别的养老院不一样,这里设有临终关怀室和宗教室。子女通过电脑平台和手机微信了解老人的状况。
但是,当政府新建成的养老院交给如“万福年华”这样的社会资本运营后,又一个问题浮出水面——高昂的护理费依然会让床位闲置。
记者从“万福年华稻香湖养护院”获悉,接收一个完全失能的老人,照料费用是最高的一档——每月4500元,而床位费是最低的一档——每月2600元。工作人员解释说,失能老人对居室不会有太大的要求,因此一般安排6人同住的多人间,但是对护理员的要求就非常高,护理员每两个小时要帮老人翻一次身,因此护理费是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