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上海市政府公布“国资国企改革20条”,对发展混合所有制、加强国资监管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等作出部署。上海国资在地方国资系统中体量最大,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第一家推出改革方案的。专家预计,在“第一枪”的示范效应下,从现在到明年两会,将是各地推出国企改革细则的高峰期。
发展混合所有制:
改变“一只手压倒一片手”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是三中全会提出的精神,也是此次上海国资改革的重点。其实,地方国企对于混合所有制并不陌生。通过上市,引入多种资本成分,是地方发展混合所有制的重要手段。目前,上海国资系统拥有超过60家上市公司,核心国有资产证券化率达到36%。深圳等一些地方的国资证券化率甚至还要高过上海。
“新一轮国资改革的关键,不只是提高国资证券化率。而是通过上市和股权多元化,切实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国资改革专家、上海天强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祝善波说。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首先要从股权结构做起。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张晖明指出,在很多上市国有企业,国有股呈绝对控股地位,持股比例达到70%左右。“在这种局面下做决策,别的股东再有异议也没用,因国有股一只手就可以压倒一片手。”
企业更具市场化:
国企领导人实行任期制
国企改革,最难改的其实是人。很多国企领导人更像官员而不是企业家。事实上他们也是有行政级别的:很多中央企业负责人是“副部级”,地方重点国企负责人是“副局级”……
国企行政化色彩过浓的弊病,现在已经看得很清楚。比如,企业家强调冒险和创新精神,而官员则趋于保守。一个国企负责人,如果在任时不犯大的错误,基本可以舒舒服服干到退休。还有一些国企负责人,一边享受与行政级别挂钩的各种资源,一边还拿着市场化的高薪,公众对此颇有意见。
上海此次出台的国资改革意见中,国企“去行政化”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意见明确指出,要推进市场化导向的选人用人和管理机制。具体措施包括“全面推行国企领导人任期制契约化管理”、“合理提高市场化选聘比例,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企业,积极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等等。
当然,“去行政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于国企一把手,短期内全部取消行政级别可能有点难。但可以采取这样的办法:有人不适合干企业,就让他退回政府行政岗位。有的临近退休,退休后再用市场化选聘来招才。总之这个方向一定要坚持。”有关人士说。
张晖明说,让国企负责人完成“身份转换”后,建立长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才能提上日程。对此,上海国资改革意见提出,对符合条件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可实施股权激励或激励基金计划。人力资本密集的高新技术和创新企业,可实施科技成果入股、专利奖励等激励方案。与激励如影随形的是约束。意见同时提出,要健全与长效激励相配套的业绩挂钩、财务审计、延期支付和追索扣回等约束机制。
建立分类监管:
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
上海市提出,要明确国企功能定位并实施分类管理。竞争类国企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功能类国企以完成战略任务或重大专项任务为主要目标,公共服务类国企以确保城市稳定运行、实现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并引入社会评价。
显然,实施分类监管后,国企不再是简单地追求“资产保值增值或企业利益最大化”,而是在更高的层面上谋求“百姓福利最大化”。这也是国企作为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本意。
当然,就目前的分类而言,各个类别间的界限不一定那么清楚,这就需要对国有资产布局进行再调整。在完善分类监管之余,上海还提出,将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到2020年不低于30%。上缴收益按产业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保障各三分之一支出。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