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中国民营经济2021:克难提质增信心

2021-12-27 12:05:5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年终特稿)中国民营经济2021:克难提质增信心

  中新社北京12月27日电 题:中国民营经济2021:克难提质增信心

  中新社记者 王捷先 刘大炜

  2021年,事实再次证明了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韧性。

  当中国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之时,民营经济面临诸多挑战。但优秀企业从来都是迎难而上,困难往往也是发展的动力。这一年,中国民营经济脚踏实地克服困难,提质升级、增强信心。

  克难:各方携手显韧性

  2021年,摆在中国民营企业面前的是疫情反复、原材料价格上涨,部分企业同时面临经营成本上升、应收账款增加、融资难融资贵难题。

  中国民企向来勇于以活力和韧性克难。在民企集中的外贸领域,因应从线下到线上、从对企业到对消费者的新业态新模式,一些企业灵活应对调整。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17.15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27.8%,占中国外贸总值的48.5%,同比提升2.2个百分点。

  “做企业任何时候要为最坏的情况做一些准备,余粮要多。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上海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金说。

  全球民航业受疫情巨大冲击下,均瑶集团旗下航空板块却实现了经营现金流为正,其与东航集团、中国电信共同研发空地互联服务,后续将实现互联网在吉祥航空与东航所有飞机的覆盖。

  困难与挑战之下,中国政府也从市场准入、营商环境,到减税降费、融资支持等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不断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在浙江,当地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小微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100万元以内的实际税负由5%降至2.5%。受益企业丽水华飞建设公司的负责人介绍,该企业2020年销售收入451.26万元,减征收后节省不少增值税。

  提质:适应新发展要求

  “转型升级是民营企业的唯一出路,必须推动社会转型,从初级向中高级转,也可以理解为深化改革的一项内容,这一次转型是将我们的现状向更高级的产业转型。”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11月在一场会议中表示。

  迎难而上、苦修内功,民营企业认识到,只有提质升级才能有未来。

  在“中国民营经济大市”泉州,众多民企瞄准科技创新发展新引擎。当地知名企业安踏集团将研发投入占总收入比重提升至业内较高水平的2.2%,多年来已累计申请创新专利超1400项。安踏品牌副总裁朱晨晔表示,未来五年,安踏还计划再投入超40亿元强化科技创新的核心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李义平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分析,疫情下的困难客观存在,加之中国经济整体进入新发展阶段,民营经济必须要适应环境直面挑战、化危机为转机,摒弃旧格局的老思维,实现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良好市场环境。今年,有关部门针对资本无序扩张、垄断等违法违规行为出台了监管举措,互联网、教育平台等一些类别企业发展受到影响。

  对此,舆论普遍认为,强监管、反垄断不是反创新,更不是反发展,而是让更多企业参与创业创新,最终是为了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从长远来看,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民企将从中受益。

  增信:牢牢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习近平总书记4月在广西考察时指出,我们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党和国家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支持、遇到困惑的时候给予指导,就是希望民营企业放心大胆发展。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企业、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在推动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创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等各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中国经济同频共振。

  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是要看清局势、坚定信心,中国将坚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事实亦有所印证。根据全国工商联9月发布的《2021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整体规模进一步增长,2021年民营企业500强入围门槛达到235.01亿元,较2020年的202.04亿元增加了32.97亿元。

  业内人士眼中,新时代的中国民营企业家比以往更自信,并主动担当起共同富裕的历史责任。“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已成为当下经济发展的两个关键词,成为企业发展新的课题。”全国政协委员、月星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佐宏说。

  今年通过的“十四五”规划提出,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促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市场预期,中国民营经济的前景十分广阔。(完)

  • 相关阅读
  • 年内新基金成立1847只 近三万亿元资金流入基金发行市场

      年内新基金成立1847只创历史新高 近三万亿元资金流入基金发行市场  本报记者 王思文  今年以来,基金净值曾遭遇重挫,公募基金行业随之迎来巨大考验。在“大考”面前,公募基金行业迎难而上,资产管理总规模...

    时间:12-28
  • 年内A股可转债发行规模达2820亿元 银行类占比近四成

      年内A股可转债发行规模达2820亿元 银行类占比近四成  本报记者 邢 萌  12月27日,兴业转债开启申购,对应的正股为兴业银行,发行规模500亿元,为A股年内规模最大的可转债。  《证券日报》记者据东方财富Ch...

    时间:12-28
  • 这一年,自贸试验区干得咋样?有哪些亮点?

      这一年,自贸试验区干得咋样?  9月28日,广州地铁十八号线首通段正式开通运营。该线路全长58.3公里,实现了30分钟从广东自贸试验区南沙片区抵达广州中心城区的时空目标。图为乘客了解地铁运行情况。  本报记...

    时间:12-28
  • 实现“吃鸡自由”不简单 白羽鸡养殖曾长期依赖国外种源

      占据中国鸡肉市场半壁江山 白羽鸡养殖曾长期依赖国外种源   实现“吃鸡自由” 真的没那么简单  近来,一则关于中国成功自主培育白羽肉鸡种鸡的消息刷屏。12月3日,农业农村部官网发布最新消息,“广明2号”...

    时间:12-28
  • 全年IPO超500家,哪些券商投行“赚嗨”了?

      全年IPO超500家,哪些券商投行“赚嗨”了?  2021年即将落下帷幕,这一年里,科创板注册制稳步实施,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试点平稳推进,北京证券交易所(下称“北交所”)设立并开市运行,注册制从局部向全市场迈...

    时间:12-28
  • 2022全球步入“收水年”,政策分化如何影响中国?

      2022全球步入“收水年”,政策分化如何影响中国?  2022年,在高通胀压力下,多家央行缩减资产购买规模并启动加息。中国的经济、政策周期将和全球主要经济体背道而驰。这将如何影响中国的经济、市场运行逻辑?...

    时间:12-28
  • 中央强调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背后原因有哪些

      中央强调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背后原因有哪些  每当夏季小麦收获后,是种大豆还是种玉米,成为摆在安徽省种粮大户王汉面前的一道选择题。他说,从亩产量来看,大豆比玉米差700多斤;从收益来看,二者差600元左...

    时间:12-28
  • 楼市“红包雨”,来了!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2月28日 (左宇坤)降准“靴子”落地,LPR“降息”如约而至,最近楼市,暖风阵阵。  年末收官,各地楼市对于支持商品房市场发展的利好政策也是接连不断。梳理发现,各地政策“红包”以人才补贴...

    时间:12-28
  • 农业大省河南三招“破防”种源“卡脖子”

      中新网郑州12月27日电(阚力)作为农业大省、种业大省的河南,种业有一定的优势和基础,但同样面临种业科技问题。河南省农业科研机构或将以三招“破防”“卡脖子”。  在27日举行的河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

    时间:12-27
  • 专家:金融科技运用已成为中国金融业新增长点

      中新网北京12月27日电 (曹年润)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日前表示,在金融科技方面,中国处于世界领先,尤其在移动支付和第三方支付方面,中国可以说是世界上发展最快、普及程度最高的。短短几年内...

    时间:12-27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