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2021中国旅游砥砺前行 红色旅游蓬勃兴旺

2021-12-31 10:54:3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中国旅游砥砺前行

  2021年中国旅游业顽强地走出了一条应对疫情特殊考验、在逆境中谋求生机的奋斗之路。一年来,在跌宕起伏的市场变化中,我们与中国旅游共同砥砺前行,分析研判旅游大势,及时发现和捕捉创新亮点,主动设置议题,发表独家报道,提振发展信心,为中国旅游战胜困难、健康发展鼓与呼。

  红色旅游蓬勃兴旺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红色旅游蓬勃兴旺,参访革命遗址、重温红色记忆、聆听红色故事,成为当下中国旅游最耀眼的亮点。

  旅游版始终都在关注红色旅游的最新变化,年初的《红色旅游将迎大发展》预测:展现新中国底色的红色旅游今年将迎来大发展。随后,多篇文章从多角度呈现红色旅游的无穷魅力。《红色旅游创新出彩》指出,红色旅游已成为出游的主旋律,发展势头强劲,新线路、新玩法不断涌现,与生态游、民俗游、研学游、乡村游等深度融合,形成旅游新业态。《红色旅游汲取时代力量》阐明,红色旅游的魅力根植于红色文化旺盛的生命力,离不开红色文化强烈的感染力和红色文化蓬勃的创新力。《红色旅游书写精彩篇章》写道,中国的红色旅游内涵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中精彩的篇章。《红色旅游热动中国》指出,红色旅游已成为许多目的地最核心的旅游资产和品牌。《红色旅游迸发青春活力》聚焦,全国各地红色旅游热度持续攀升,吸引力和影响力越来越强,更多的年轻人爱上红色之旅。

  文化和旅游部联合中央宣传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发展改革委今年推出“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6月至9月,旅游版开设“红色地标巡礼”专栏,分31个省区市推出系列报道,介绍百条精品线路,展现各地红色旅游新亮点。这组报道既是一次对全国红色资源的系统梳理,也是一次对各地红色文化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次通过“接地气”的报道讲好红色故事的尝试,这组专题报道在海内外引起较大反响。

  绿色旅游风生水起

  绿水青山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亮丽的底色,也为生态旅游提供了重要资源。目前,生态旅游已成为各地重要的绿色产业之一,不仅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也促进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绿色生态成为旅游版今年报道的浓重亮色。

  生态好了,生活美了。《绿水青山的中国实践》一文聚焦2021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深入探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理念到实践,展示中国为实现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协同提供解决方案。

  《好生态就是好风景》鲜明地亮出观点:好的生态环境,之所以让人向往,是因为它让发展的底蕴更加深厚。守住了绿水青山,也就守住了发展的底蕴。良好的生态环境,给中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好的生态风景正在给越来越多的地方带来更好的“钱景”。

  穿森林、观植被、看动物、游湿地、走水岸、赏候鸟……《生态旅游越来越红火》指出,以特色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生态旅游日益受到人们推崇。随着参与生态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践行绿色旅游、绿色生活的理念,逐渐成为一种新风尚。

  《绿色发展引领旅游创新》写道,全国多地将当地的绿色资源、生态资源等串联起来,引导人们走到户外,感受自然,感受美好生活。绿色生态旅游具备贴近自然、融合性强等优势,已成为国内游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大河类型多样、景观优美、文化内涵深厚、旅游活动丰富、体验独特,吸引着众多游客。《大河旅游成为新亮点》点明,大河旅游如今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走上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成为新兴旅游热点。

  创新旅游生机勃发

  疫情深刻地改变着中国旅游业,从原有的国内游、出境游、入境游三大市场,到如今只有国内游。业界一直在探索如何做深做新国内游市场。旅游版的报道敏锐地捕捉、反映、预判国内游改革创新的最新热点。

  《中国旅游走进日常生活》关注到,身边的美丽风景,日常的美好生活,都成为人们旅游的乐趣。“本地人游本地”和主客共享美好生活新空间趋势明显,以短时间、近距离、高频次为特点的“轻旅游”“微度假”“宅酒店”、文化研学、夜间休闲等成为市场热点。《中国旅游兴起“微度假”》写道,“微度假”改变着旅游业传统的发展格局,开辟出一条新路径。与其说微度假是新的旅游产品,不如说是新的生活方式。

  旅游业的创新带给人们希望。《“先囤后约”好玩又省钱》抓住旅游市场的消费变化,如今旅游促销已向注重品质、凸显特色转变。这让人们既能看到旅游业的热点和亮点,也能感受到旅游业的活力与生机。《沉浸式体验成新宠》捕捉到市场上一个显著的新变化:旅游演艺、话剧演出、博物馆展览,都开始注重消费者的参与感,打造沉浸式体验。这为文旅深度融合创造了新机遇,成为文旅行业的新亮点。

  针对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旅游版激浊扬清,有力地发挥舆论监督引导作用。《自驾游不能信马由缰》针对自驾游存在的问题,提出自驾并不等于可以信马由缰,给自驾游立规矩必要且迫切,要遵循市场的基本规律,更要通过法律、行政的手段来培育、引导和规范。《别让滤镜“网红”欺骗了你》关注“网红打卡地”的泛滥,促使从业者思考,什么才是景点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文章提出,我们推崇名副其实的网红地,不加滤镜、纯天然,更推崇用心去感受,而非复制他人的旅游体验。

  本报记者 赵 珊

  • 相关阅读
  • 南宁国际空港综合交通枢纽实现核心区工程主体结构封顶

      中新网南宁12月31日电(陈秋霞 黄春鸣 李泽凡)广西南宁国际空港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核心区主体结构31日正式封顶,标志着广西首个集民航、城际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施工正式进入新的阶段...

    时间:12-31
  • 川渝黔三地元旦假期预计发送铁路旅客320万人次

      中新网成都12月31日电 (记者 王鹏)记者31日从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成都局集团公司)获悉,铁路元旦假期运输今日正式启动。2021年12月31日至2022年1月3日,川渝黔三地预计发送旅客320万人次,日均发送旅...

    时间:12-31
  • 银保监会:2021年银行业保险业公司治理稳步向好

      记者今天(12月31日)从银保监会了解到,2021年银行保险法人机构公司治理监管评估结果显示,银行业保险业公司治理状况总体呈现稳步向好变化,但部分领域存在的问题仍需引起关注。  从总体情况看,2021年参评银行...

    时间:12-31
  • 截至9月末中国全口径外债余额近2.7万亿美元 未来规模仍将延续稳定态势

      中新社北京12月31日电 (记者 夏宾)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下称“外汇局”)31日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末,中国全口径(含本外币)外债余额为26965亿美元,较2021年6月末增长167亿美元,增幅0.6%。  外汇局副局...

    时间:12-31
  • 奥运加速北京轨道交通发展 9条段新线开通迎冬奥

      (北京冬奥会)奥运加速北京轨道交通发展 9条段新线开通迎冬奥  中新社北京12月31日电 题:奥运加速北京轨道交通发展 9条段新线开通迎冬奥  作者 杜燕 徐婧  在迎接2022年到来之际,北京冬奥支线等9条轨道...

    时间:12-31
  • 数字化改革 浙江“改”了什么?

      中新网杭州12月31日电(柴燕菲 王逸飞 张煜欢)大变局时代,数字将带来怎样的发展可能?浙江正用一场改革求解答案。  今年初,浙江在全省部署开展数字化改革,提出统筹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

    时间:12-31
  • 2021年中国成品油价“15涨”收官

      中新社北京12月31日电 (记者 庞无忌)2021年的最后一天,中国成品油价在“三连跌”后再次上调。这是成品油价年内第15次上调。与年初相比,消费者加满一箱50升的92号汽油需多花58.5元(人民币,下同)。  中国国家...

    时间:12-31
  • 粤港澳大湾区重点项目南沙港铁路建成通车

      中新网广州12月31日电 (郭军 蔡敏婕 邓联旭)12月31日16时许,随着一列满载粮食、木材、卷钢等货物的集装箱班列从南沙港站驶出,标志着由中铁二十五局等单位参建的粤港澳大湾区重点项目——南沙港铁路建成通车,货...

    时间:12-31
  • 中国央行调查:企业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

      中新社北京12月31日电 (记者 夏宾)中国央行31日公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企业家问卷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为37.3%,比上季下降2.6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其中,28.6%的企业家认为宏观...

    时间:12-31
  • 年终经济观察:飘红收官,2022年A股能否延续牛市?

      (年终经济观察)飘红收官,2022年A股能否延续牛市?  中新社北京12月31日电 (记者 夏宾)全年总成交额创新高、全年IPO上市企业数量创新高、全年IPO合计募资创新高、北向资金加仓A股金额创新高,伴随着四项纪录的...

    时间:12-3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