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积极财政政策适当靠前发力 减税降费今年力度更大

2022-02-23 05:31:17

来源:人民日报

  积极财政政策适当靠前发力

  减税降费今年力度更大(权威发布)

  本报记者 王 观 《 人民日报 》( 2022年02月23日 第 02 版)

  “2022年积极财政政策要适当靠前发力,用好政策工具箱,打足提前量,早出台政策,早落地见效。”财政部部长刘昆在2月22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加快发行和使用进度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2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

  刘昆表示,提升效能,就是要统筹财政资源,强化预算编制、审核、支出和绩效管理,推进绩效结果和预算安排有机衔接,加强与货币政策等协调,确保宏观政策稳健有效。

  注重精准,就是要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小微企业纾困、科技创新,实施新的更大力度减税降费;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同时加强对基本民生、对重点领域、对地方特别是基层的财力保障。

  增强可持续性,就是要统筹需要和可能安排财政支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好高骛远、吊高胃口;适当确定赤字率,科学安排债务规模,有效防范化解风险。

  今年,财政部向各地提前下达了2022年部分新增专项债券额度1.46万亿元。

  为什么要提前下达?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表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工具,发行节奏要根据经济形势、宏观调控需要等合理把握。当前,我国经济面临新的下行压力,要求财政政策发力适当靠前。提前下达专项债券额度,加快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进度,主要是为了尽早发挥对有效投资的拉动作用。

  “从支出统计情况看,1.46万亿元的专项债券下达地方,1月份地方已组织发行了新增专项债券4844亿元,发行规模占提前下达额度的33.2%,基本上占1/3。其中,大概有三成用于市政及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两成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两成用于教育、卫生、养老等社会事业建设。”许宏才说。

  财政直达机制减少资金“在途”时间

  2021年,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常态化实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范围。从去年全年运行情况看,财政直达机制发挥了“一竿子插到底”优势,实现了管理效能和资金效益“双提升”。主要有几个特点:

  一是下达快。资金下达坐上“直通车”,直达基层、直接惠企利民,“在途”时间大大减少。从去年直达资金监控系统反馈情况看,大部分地方用了10天左右的时间完成了资金的分配。

  二是投向准。全年统计,2.8万亿元直达资金实际形成支出2.67万亿元,主要用于精准支持基层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和保工资、保运转等方面。据不完全统计,用于养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住房等基本民生方面的支出近2万亿元,直接用于就业方面的支出超过510亿元,相关直接惠企支出累计超过6000亿元,惠及各类市场主体166万余家,精准滴灌效果明显。

  三是监管严。更好发挥直达资金监控系统作用,让更多双眼睛盯着直达资金,避免“萝卜快了不洗泥”。从审计署实施的国家重大政策落实跟踪审计情况看,直达资金违规问题较少,违规金额比例也较低,资金使用相对来说更为规范。

  “今年,我们将进一步扩大直达资金的范围,完善直达资金的管理制度,强化资金监管,确保直达资金规范安全高效使用。”许宏才说。

  减税降费精准聚焦中小微企业

  近年来,财政部坚持把减税降费作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重要“先手棋”,着力用政府收入的“减法”,换取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通过减税降费来推动经济增长。

  许宏才表示,今年,财政部门将认真实施好组合式减税降费,助力市场主体迸发出更大发展活力。

  一是力度更大。延续实施涉及科技、就业创业、医疗、教育等11项税费优惠政策,扩大部分已有政策的优惠力度,并且要及早推出一些新的政策举措。

  二是精准发力。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小微企业纾困和科技创新,研究出台精准帮扶措施。

  三是协同施策。注重减税降费政策与其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的协同联动,形成纾困发展合力。

  “中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下一步,财政部将精准聚焦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进一步加大税费优惠力度,综合运用融资担保、贷款贴息、奖励补助等方式,引导撬动金融资源流向中小微企业。”财政部副部长余蔚平说。

  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有保障

  社会各界对养老金运行十分关注,目前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是有保障的。

  近年来,财政部门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各地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一方面,中央财政持续加大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助力度,2021年安排补助资金超过6000亿元,支持地方缓解基金收支压力。另一方面,2021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比例提高到4.5%,调剂总规模达9300余亿元。此外,中央层面共划转93家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机构国有资本总额1.68万亿元充实社保基金。

  余蔚平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已于今年1月1日实施全国统筹,资金在全国范围内互济余缺,有利于发挥基金的规模效应,增强支撑能力。

  • 相关阅读
  • 未上市造车新势力融资暗战正酣 车企纷纷加码新能源车中端市场

      本报记者 龚梦泽  2月21日,有消息称,哪吒汽车品牌所属公司合众新能源(以下统称“哪吒汽车”)已在近期完成新一轮超20亿元人民币的融资,主要投资机构包括中国中车集团旗下的中车基金和深圳市国资背景的深创投...

    时间:02-23
  • 水泥等行业明年或纳入全国碳市场,预计碳价稳步上涨

      一项行业调查结果显示,继发电行业之后,水泥、钢铁以及电解铝行业预计将在2023年前被纳入全国碳市场。全国碳市场的碳价也将会稳步上涨,预计由2022年的49元/吨升至2025年的87元/吨。  此项调查由国际咨询公司...

    时间:02-23
  • 银发经济有助提升地区经济活力 新模式新业态将不断涌现

      本报记者 孟珂  2月21日,国务院发布《“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明确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区域规划布局10个左右高水平的...

    时间:02-23
  • 创新药成药企营收“金矿” 高风险高收益并存

      创新药成药企营收“金矿”  小分子蛋白降解、医药代工成“新宠” 高风险高收益并存  大家新年投资打不打算“吃药”?“吃药”认知门槛正在提高,细分赛道也是越来越多。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梳理发现:以消费以...

    时间:02-23
  • 精准施策盘活服务消费

      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稳增长离不开稳消费。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下,服务消费不可或缺。为此,要把稳消费政策更加精准地集中到服务消费领域。  从支出水平看,2021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服务性消...

    时间:02-23
  • 天气转暖供不应求情况得以缓解 鲜花价格高企有望回落

      本报记者 曹松  云南是全国重要的花卉产区、亚洲鲜切花交易中心,花卉产业发展全国领先。记者近日走访发现,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天气影响,今年鲜花价格比往年上涨不少,交易量比去年减少。  作为中国花卉市场的...

    时间:02-23
  •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积极恢复东北地区大豆面积

      中新财经2月23日电 23日,国新办举行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发布会。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提出,要积极恢复东北地区的大豆面积。  唐仁健表示,目前我们粮食的总量虽...

    时间:02-23
  • 涉嫌致病菌被召回 雅培奶粉“质量好”可信吗

      中国商报(记者 周子荑)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2月18日宣布,正在调查四名婴儿感染坂崎克罗诺杆菌和新港沙门氏菌事件的投诉。这四名婴儿均食用了雅培在美国密歇根州斯特吉斯工厂生产的奶粉,品牌包括Similac、A...

    时间:02-23
  •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解决好高价彩礼、厚葬薄养等问题

      中新财经2月23日电 23日,国新办就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举行发布会,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表示,要加大专项治理力度,解决好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突...

    时间:02-23
  • 建场地、做培训、打造IP,室内滑雪紧握冬奥接力棒

      近年来,室内滑雪市场发展迅速。截至2020年年底,中国室内滑雪场数量为36家,位居全球第一。后冬奥时代,室内滑雪该如何大显身手?  2020年室内滑雪场数量超2013年7倍  2月20日,北京冬奥会正式闭幕,冰雪运...

    时间:02-2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