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化债进行时,成效逐步显现!有企业已安排专人与政府沟通化债方案,专家预测一年内政策会有显著进展

2024-11-22 13:54:00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近日,记者从财政部了解到,全国人大常委会11月8日批准有关议案后,财政部11月9日将6万亿元债务限额下达各地,指导督促地方抓紧履行法定程序,稳妥做好发行工作,妥善安排债券资金。

目前财政部正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组织落实,加强对地方的政策指导,用好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更好发挥增量政策效应。部分省份已经启动发行工作,加快政策落实落地。

地方政府置换隐性债务正在批量行动,这将对企业有哪些影响?人们的生活又会发生哪些变化?

某环保上市公司相关负责人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公司已成立化债小组,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与政府沟通,提出化债方案。

及时解决部分拖欠企业账款问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财政税务学院讲师徐军伟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微信采访时表示,由于隐性债务不属于法定债务,且游离于财政预算之外,一方面地方政府容易对隐性债务产生依赖,另一方面叠加经济周期调整,主要投向基础设施的隐性债务缺乏充足的现金流及时偿付到期本息。

“在存量隐性债务压力下,从事基础设施相关行业的企业可能不能及时回款,影响行业人员收入稳定性,不利于保持市场活力。作为债权方的金融机构较难按时收回债务本息,相关个人投资人收到的投资收益可能延迟甚至不及预期,不利于提升市场消费。”

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中央多次强调,要加大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清理力度,推进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

徐军伟表示,此次大规模化债能够有效缓解上述困境,大幅减轻地方政府存量债务压力,通过置换高息债务促进有效投资,并能及时解决部分拖欠企业账款问题。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资本业务创新咨询中心主任助理伍迪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2014年至2023年,许多工程企业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参与了大量基础设施项目。这些项目的回报机制多为政府付费或可行性缺口补助,导致企业投资转化为政府未来的支出责任。“这类PPP项目在运营期需要政府财政支出,对企业而言形成了未来的应收账款,对政府而言则可能因机制设置不当而形成隐性债务。”

伍迪表示,尽管去年2月开始,旧机制下的新增PPP项目被叫停,但PPP项目合作周期往往比较长,近十年实施的存量PPP项目大多处于为期二三十年的合作期内,尤其是处于运营阶段的项目,需要较多的政府财政支出。然而,由于当前地方财政紧张,部分地方政府可能无法按约定足额支付给社会资本。随着财政部近期宣布的化债政策,以及后续可能进一步细化明确的细则,这些PPP项目的收益问题有望得以缓解,地方可探索通过将财政部化债资金直接用于存量PPP项目等方式,缓解PPP项目社会资本的现金流压力。因此,对于这些参与PPP项目的工程企业而言,这一系列措施无疑带来了较强的正面预期。

某环保上市公司相关负责人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公司已成立化债小组,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与政府沟通,提出化债方案,而此前几乎是没有这种机会的。

9月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447403亿元

E20环境平台执行合伙人、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化债政策对企业的影响有三种情况,第一是经常性支出类,如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理费等,以及BOT(建设—运营—移交)项目的运营费用,目前尚未明确纳入化债范围,但这些费用往往存在较长账期,给相关企业带来压力。第二类是PPP工程项目,项目终止执行后,有一部分被纳入地方政府的债务化解范围。第三类是直接承接了地方融资平台公司举债的施工企业及其上游设备供应商会被纳入化债范围。

“尽管具体时间尚不明确,但预计这次政策实施和效果显现会比较快,估计在半年至一年内会有显著进展。”薛涛表示。

另一家环保上市公司相关负责人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政策还没有执行到末端企业,具体效果还要看政策的落实情况。

伍迪表示,目前各方都在期待具体支持方向的不断明确。可以预见的是,各地政府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积极利用政策窗口期应对包括存量PPP项目在内的地方债务问题。

有更多的财政资源向民生等领域倾斜

对于此次化债“组合拳”的政策效应,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此前发布会上表示,可解地方“燃眉之急”,缓释地方当期化债压力、减少利息支出。通过实施置换政策,将原本用来化债的资源腾出来,用于促进发展、改善民生。

1-10月,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32658亿元,同比增长7.9%

“基础建设投资对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为经济活动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如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等,推动产业发展与经济一体化。”徐军伟表示,此外,还能有效拉动建筑材料、机械工程等相关产业,直接带动投资增长;有助于改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吸引投资促进落后地区发展;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稳定社会秩序。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执行总监冯琳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文字采访时表示,化债相关安排虽然不能直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但可以让地方政府“腾挪”出原本用来化债的资金,用于稳增长和巩固“三保”,这将对缓解地方财政压力,保持地方财政支出力度起到有力的支持作用。

徐军伟表示,化债是要将地方政府短期、高成本、不透明的“暗债”转换为长期、低成本、透明的“明债”。在大规模化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政府债务管理观念的积极转变,主动化债、系统化债、并轨管理、发展中化债。一方面,更加有效地化解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降低债务风险;另一方面,释放地方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地方政府能够将更多精力和资源投入到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科技创新和促进消费等方面,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在化债过程中,中央明确要求压实地方主体责任,隐性债务减少的同时,法定债务相应增加,偿债责任没有改变。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在未来更长时间内需更严格地提升财政支出效率,促进财政收支与经济增长之间形成良性循环,而并非单纯的减负。”徐军伟说。

  • 相关阅读
  • 小包裹优惠待遇取消会否影响跨境电商发展?商务部回应

    人民网北京11月22日电 (记者孙红丽)11月22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有关政策措施。 会上,有记者问,近年来跨境电商快速发展,越来越多中小企业通过跨境电商开拓国际市场。我们注意到,一些国家...

    时间:11-22
  • 国家数据局:推动实现“瓦特”产业向“比特”产业转化

    人民网北京11月22日电 (记者王震)据国家数据局消息,国家数据局22日就《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关于算力底座方面,征求意见稿提到,推进算力与数据、算法融合创新。推动实现“瓦特”产业...

    时间:11-22
  • 商务部:将抓好政策落地落实 帮助外贸企业稳订单拓市场

    人民网北京11月22日电 (记者孙红丽)11月22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王受文表示,下一步,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密切跟踪外贸运行情况,研判形势发展变化,抓好外贸领...

    时间:11-22
  • 国家数据局:有序推进5G网络向5G-A升级演进

    人民网北京11月22日电 (记者王震)据国家数据局消息,国家数据局22日就《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在网络支撑方面,征求意见稿提出,建设高速数据传输网,实现不同终端、平台、专网之间的数据...

    时间:11-22
  • 商务部:10月消费市场增速明显加快

    人民网北京11月22日电 (记者孙红丽)商务部消费促进司负责人22日谈2024年10月我国消费市场情况时表示,10月份,消费品以旧换新及一揽子增量政策效应加快释放,消费市场增速明显加快。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当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时间:11-22
  • “快递下乡”工程实施十周年:加“邮”助力 让城乡经济真正“跑起来”

    本报记者 杜雨萌 郭冀川11月19日10时40分,重庆市民牟女士从极兔速递重庆解放碑网点快递员雷维星手中,接过了由极兔速递承运的今年第1500亿件快件——一箱产自甘肃天水的花牛苹果。至此,我国快递年业...

    时间:11-22
  • 我国数据空间建设呈现多方面积极发展态势

    受访专家认为,企业担当关键角色大有可为本报记者 田鹏近日,国家数据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荣辉在2024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上阐述国家数据局下一步纵深推进产业数字化具体举措时,将强化数据赋能,推动释放乘数效...

    时间:11-22
  • 商务部发布14项措施支持苏州工业园区深化开放创新综合试验 支持符合条件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REITs

    本报记者 刘萌据商务部11月21日消息,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商务部印发了《支持苏州工业园区深化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若干措施》在全面总结2015年国务院批复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

    时间:11-22
  • 前10个月我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同比增10.6%

    本报记者 刘萌11月21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咏前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今年1月份至10月份我国对外投资合作情况。2024年1月份至10月份,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158.3亿美元,同比增长10.6%。其中,我国企业在...

    时间:11-22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