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人工智能+政务场景”,大模型应用遍地开花

2025-01-15 22:34: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1月15日电 (记者 夏宾)如果想开设一家公司,需要准备哪些材料?相较于通用大模型而言,政务大模型能给出更为清晰、准确的回答,具体到各类材料信息,还会区分内资、外资等不同公司类型所需要的不同材料。

  2015年,“互联网+”一词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不仅三次提到“人工智能”,更首次提出了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也正是在2024年,人工智能与政务场景深度融合,大模型应用遍地开花。

  去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对外公布。其中提到,支持人工智能政务服务大模型开发、训练和应用,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印发《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支持各地积极建设政务服务大模型,推动政务服务智能化。

  伴随人工智能行业大模型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不少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加快大模型产业的持续发展。当前,北京、上海、广东、安徽、福建和深圳、杭州、成都等地均发布了AI大模型的相关产业政策。

  湖北大学资深教授彭富春表示,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随着近年来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突破,建设城市大脑应用大模型,推动城市“治理”向“智理”转型,已成为提升城市运行和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

  应看到,大模型在政务领域各类场景具有广泛的应用能力。例如,在政务服务领域,数字政府大模型具备咨询问答推理准、政策文件解读全、线上办事流程快等能力,企业群众办成一件事效率提升。

  在城市治理领域,大模型应用可学习大量法规、法条以及具体的政务业务知识,能实现法规条例精准快速问答等,大幅提升执法人员文书处理和案件处置效率。

  以杭州市医疗保障局为例,通过AI智能综合服务平台——医保小智,实现了用户医保服务全流程“远程在线窗口”办理,让参保人员足不出户就能“面对面”办理业务。中关村科金公司把大模型技术与应用和医保服务进行链接,通过数智化创新赋能医保经办流程。

  医保小智的语音客服“智能会话”,实现全时段智能应答。文字客服“即时应答”,实现高效率智能回复。视频客服“远程办理”,实现远程可视化交流办事。自医保小智上线以来,杭州医保局的AI语音客服承担超70%的市民咨询接待任务;AI文字客服问答准确率超90%;通过接入12393医保服务热线,助力浙江省医保咨询“一号受理”,打造省市县高度配合的一体化服务体系。

  北京市首个政务大模型服务平台“亦智”也已在经开区率先落地。其利用北京亦庄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提供的算力资源,采用国产自主可控框架,结合本地数据资源,构建形成具有经开区认知能力的服务平台。

  其中,精心打造的智慧政务小助手“小亦”,是经开区数字政务服务的统一客服,拥有200多万个海量知识的“小亦”可为办事人提供智能化咨询互动、精准化办事服务、自动化材料预审等多种掌上政务服务。据悉,北京市经开区还联合京东、百度、华为等合作伙伴一起,共同打造首批8个大模型创新应用场景。

  科大讯飞则依托讯飞星火大模型在语言理解、知识问答、逻辑推理等方面的能力,融合数字政府行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打造了数字政府大模型,在政务服务、城市治理、智慧水利等多个领域,创新了智问智办、综窗助手、政府热线、智案通、智水助理等典型应用。

  华为云也助力深圳市福田区打造了全国首个城市大模型城区,提供“专业+温度”的双重智能服务,实现惠民便企、增效减负的成果,深耕城市数智化。

  中关村科金总裁喻友平表示,大模型只是一种能力,相当于“电”,不是直接应用的电器产品,大模型中台则相当于发电站,把电先造出来接进来;然后需要的是像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等各种各样电器,来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通过“平台+应用+服务”这一大模型落地的最佳路径,大模型在政务场景,一边造发电站,一边造电器,正在快速推进落地。

  人民中科研究院院长李兵表示,当前人工智能赋能政务服务在数据、算法、安全和评估多个层面上存在的技术挑战。通过探索政务语义对齐、多智能体协同、可信政务大模型、全过程综合评估等技术,可以有效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政务服务需求的深度融合,实现人工智能从数据、算法、应用、评估多层次深入赋能政务服务,推动政务服务的智能化转型,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公众服务水平。(完)

  • 相关阅读
  • 政策利好不断 近一个月内4份文件力挺数据产业发展

    本报记者 杜雨萌1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对外发布《关于完善数据流通安全治理更好促进数据要素市场化价值化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时间:01-16
  • 低空经济领域投融资火热 开年已吸金近13亿元

    本报记者 寇佳丽开年以来,低空经济领域投融资火热。IT桔子数据显示,1月1日至1月15日,低空经济领域已发生7起投融资事件,金额共计12.9亿元。“低空经济领域投融资活跃,说明投资者对其未来发展抱有充足信心。...

    时间:01-16
  • 以旧“焕”新 赢未来 | 2025年家电以旧换新及手机等产品购新补贴细则出炉

    本报记者 刘萌1月15日,商务部等部门发布两份文件,对实施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购新补贴,以及做好2025年家电以旧换新工作予以安排,明确具体补贴品类和标准。根据商务部等5部门办公厅发布的《手机、平板、智能...

    时间:01-16
  • 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内企业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连续5年保持稳步增长

    本报记者 杜雨萌“截至2024年底,我国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成为世界上首个突破400万件的国家。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4件,提前完成国家‘十四五’的规划预期目标。&...

    时间:01-16
  • 深市有色金属企业把握机遇整合提质

    本报记者 田鹏随着制造业对可循环金属原材料和产品需求的日益增长,有色金属行业的发展势头愈发强劲,产业质量和效益也在持续提升。去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迎来了多重机遇与挑战,整个行业步入了新的增长周期。据中...

    时间:01-16
  • 加强中介机构收费等行为监管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本报记者 吴晓璐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国务院关于规范中介机构为公司公开发行股票提供服务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2025年2月15日起施行。《规定》明确了中介机构执业和收费的基本准则,加...

    时间:01-16
  • 预计2025年企业盈利复苏 外资机构看涨中国股市

    本报记者 孟珂近期,高盛、摩根大通等知名投资机构纷纷发布研报,上调中国资产评级,看好2025年中国资本市场。外资机构普遍认为,2025年企业盈利复苏将为中国市场的上行提供支撑,增量资金有望持续涌入。具体来看,高盛...

    时间:01-16
  • 央行在港发行今年第一期600亿元离岸央票 创下历史最大单次发行规模

    本报记者 刘琪1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通过香港金融管理局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CMU)债券投标平台,以利率招标方式发行了2025年第一期央行票据。发行量为人民币600亿元,期限6个月(182天),中...

    时间:01-16
  • 商务部:着力稳外贸稳外资扩消费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本报记者 刘萌1月15日,国新办举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商务工作服务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李詠箑表示,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

    时间:01-16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