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9月9日电 (记者王绍绍)8月2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商学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原党委书记穆荣平,在2025人民数据大会“数据赋能新质生产力与创新发展”平行论坛中作主旨发言,围绕数字转型、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关联展开深度阐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商学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原党委书记穆荣平。主办方供图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三大维度重塑生产要素
穆荣平表示,新质生产力发展主要体现在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的“质变升级”。一是劳动者的知识化和专业化创新能力,二是劳动产品的知识水平提升与迭代更新能力,三是劳动工具专业化系统化能力。因此,创新驱动数字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本质是提升创新驱动数字转型发展的能力,包括数字赋能科学价值创造、技术价值创造、经济价值创造、社会价值创造和文化价值创造的能力。
劳动者从“劳动力”发展为“高度知识化专业化劳动主体”,不再是单纯的劳动主体,而是具备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技术知识产品化与市场规模化能力的“知识创造主体”,其专业化水平直接决定生产效率与创造力,这与“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的趋势高度契合。
劳动产品从“简单迭代”升级为“系统化知识集成”。产品迭代已超越“功能叠加”进入“复杂系统集成”阶段。以手机为例,其从通信工具升级为融合数据传输、影像记录、AI应用的综合终端,背后是手机功能不断增加背后的技术系统集成与创新,体现产品“知识密度”的持续提升。
劳动工具从“单一功能”质变为“数字化专业系统”,数字转型背景下,劳动工具的核心是“数据驱动的能力放大体系”,AI并非“替代人”,而是通过数据的获取、加工、传输、加工与应用,不断强化人类对外部世界的作用能力,形成专业化、系统化、智能化的劳动工具谱系。
数字转型的关键突破:范式重构贯穿发展全领域
穆荣平强调,数字转型的本质不是“技术升级”,而是“习以为常的发展范式的根本性转变”,且新范式并非替代旧范式,而是向下兼容并覆盖原有场景,具体体现在四大领域:
首先在技术与应用方面,AI赋能全链条创新,从助力科学研究到加速技术突破,再到优化商业决策,AI已渗透创新全链条,推动技术研发、产业运营、投融资等环节的效率革命。
第二,从资本与产业端来看,知识嵌入重构核心逻辑,资本不再是“单纯资金”,而是叠加产业认知、需求判断的“知识资本”,其对产业发展的赋能更精准;创新创业范式和产业创新发展范式也随之变化。小米造车等案例表明,“创业”不再局限于“小微企业起步”,而是多元主体基于技术积累的规模化创新,同时“拎包创业”等传统模式仍兼容存在。
三是从社会服务范式,突破壁垒实现普惠化。数字技术打破空间与语言障碍,推动社会服务从“局部覆盖”走向“广域均衡”。例如,通过教育数字化可将城市优质教育资源输送至乡村,破解“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的核心痛点,助力构建“低成本、高质量、广覆盖”的公共服务体系。
四是全球合作范式,创新全球化不可逆,需强化“互惠共享”。创新活动、主体、资源与治理的全球化趋势并未改变。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需从“整合利用全球资源”转向“分享合作收益”,以“平等合作、互惠共赢”的价值观构建互信,避免“零和思维”阻碍创新协同。
产业创新与能力建设:四大路径夯实发展根基
针对“如何将数字赋能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穆荣平从产业实践与能力建设层面提出四大路径:
企业创新:从“模仿跟随”到“技术引领”。中国企业已从“看柜台模仿”“看展览研发”阶段,迈向“看国际展预判发展趋势”的新阶段。劳动力成本上升倒逼企业放弃“低成本模仿”,需通过构建技术壁垒实现差异化竞争,而“企业强则国家强”的核心在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产学研合作:坚持“门当户对”的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并非“简单联合”,而是“合作主体技术能力对等前提下的协同”,这就意味着企业须具备足够技术认知,才能与处于临近生态位的高校科研院所精准对接;应建立“企业主导的产业联合体”,以企业的有效技术需求引领科研方向,避免“科研与产业脱节”。
未来产业:推动“AI+”与“+AI”深度融合,数字技术将像通信技术一样“弥漫各领域”,未来产业发展需经历“AI+”(AI赋能传统产业)到“+AI”(AI成为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工具)的升级,最终实现“数字化转型全覆盖”;园区作为产业载体,需向“智慧化、专业化”转型,培育“未来高技术产业集群”。
同步强化五大能力:一是技术系统能力,决定可持续发展;二是标准引领能力;三是场景创造能力,通过应用场景设计挖掘潜在需求;四是风险治理能力,平衡数据共享与核心竞争力保护,构建互信机制;五是人才涌现能力,建立“允许试错”的政策环境,通过社会保障、失业保险等制度安排让青年人敢于创新创业。
穆荣平强调,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家层面需从“强调合作”转向“践行互惠”,以实际行动证明“分享合作收益”的诚意,在全球化中赢得信任;地方与企业层面需从“吸引人才”转向“成就人才”,将“有梦想的人”集聚起来,为其提供“圆梦平台”,人才价值实现之时便是区域和企业发展之日;产业评价层面需从“重视估值”转向“关注市场价值”,企业估值是数字,而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份额、民生贡献才是核心,尤其需关注新创企业的长期价值,而非单纯追求短期规模。未来社会发展的目标可概括为“六个更”——更安全、更放心、更便利、更舒适、更健康、更幸福,这一愿景贯穿多重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