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某化工企业一处矿山的地面主控室内,技术员轻点操控板,井下的智能设备迅速执行指令,将材料精准灌入矿坑,监测预警系统实时监测工作流程,确保工程的质量与安全。
“传感器技术、智能控制算法等融合应用使充填系统实现智能化升级,极大减轻了人员劳动负担,提升了工作效率,保障了安全生产。”相关负责人表示。
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8月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3%,分别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和4.1个百分点。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能够催生新模式、新业态,培育新质生产力。”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杨刚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数字化转型能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服务型”“平台型”转变,衍生出平台经济、共享制造、智能服务等新业态;同时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产业绿色转型,促进降本增效与碳减排协同推进,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在黑龙江某钢铁企业热轧车间,轧钢堆钢视觉检测系统平稳运行,180毫秒内就能敏锐锁定异常,识别率高达98.9%,降低了生产线故障率。在其能源管控中心,大屏上跳动着实时能耗数据,单位产值能耗从1.94吨标煤/万元降至1.74吨标煤/万元,物流成本降低25.9%。
在浙江杭州,某印染公司打造“智能控制+技术革新+循环经济”三位一体模式,实施生产全流程数字化改造,年节约标煤3700吨,减排二氧化碳近1万吨,实现年节约成本1200万元。
“数字化转型有利于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杨刚强建议,要推动数字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释放产业链协同效能;加快感知、智能、计算等技术攻关,前瞻布局关键领域,打造面向未来的应用产业生态;引导龙头企业打造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带动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进程持续加快。
在江西,某电子信息产业公司通过升级生产设备、引入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打通了物料管理、供应链、客户管理、生产管理等全流程数据。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该企业生产线自动化水平超95%,月产值达1.2亿元。
在山西,某煤矿通过5G网络和工业互联网平台,井下采煤机、皮带运输、瓦斯监测等关键环节实现远程控制和自动化运行,矿工在地面调度中心即可实时监控井下作业情况,依托智能化系统,单班产量提高30%,事故率下降60%。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实现新型工业化、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但还面临技术水平待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模式不适配、复合型人才缺乏、数据安全风险较大等挑战。在杨刚强看来,进一步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夯实数字化基底,不断进行技术攻关,增强制造业发展韧性;完善供给制度,促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既懂制造又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强化安全防护,提升网络与数据安全保障能力;以行业示范工程为引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转型路径。(实习生郭亦瑾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