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聚力提升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

2025-10-05 09:03:00

来源:光明日报

【聚才论道】

所谓新工科人才,即适应新发展需求而培养的复合型、创新型、战略型工程科技人才。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工程、核技术等新技术与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产业蓬勃发展,对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突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

应对这一挑战,唯有立足国家战略,瞄准科技前沿和产业趋势,构建科教融汇新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新模式,全面提升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

强化创新源头供给

全面提升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要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建立以前沿科学问题和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高水平科研平台为支撑的有机生态系统。

具体而言,可通过“四个融汇”实现深度变革:一是内容融汇,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课程内容和教学案例,确保培养新工科人才相关知识体系的前沿性;二是过程融汇,推行“早进课题、早进团队”模式,让学生在科研环境中获得成长;三是平台融汇,向本科生开放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优质资源,使其成为人才培养主阵地;四是师资融汇,推动优秀科学家兼任导师,将科研思维与方法直接传递给学生。例如,兰州大学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学中心整合核技术、新能源等领域的国家级科研资源,打破院系壁垒,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通过导师组制与本硕博贯通培养,让学生早期参与到国家重大课题,既注重提高理论基础,也锻炼前沿创新能力。

在专业布局方面,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既推动传统工科专业转型升级,也要积极布局面向未来的交叉新兴专业。近年来,众多高校设立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数据科学等专业,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还推出了机器人工程与智能制造、空天智能电推进技术等特色方向,这均体现出多学科深度融合的特征。这些专业通过跨学科课程模块、项目制教学和导师团队协同指导,着力培养新工科人才融合性知识结构与攻关创新能力。

提升产业适配能力

全面提升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模式,要求校企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建课程体系、共组导师团队、共担技术攻关,将人才培养嵌入国家重大工程和前沿创新场景,重点锤炼新工科人才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参与跨学科协作、实现技术产业化的综合能力。

创新融合培养模式,在高校设立以“创新融合”为核心理念的产业化学院和产教协同育人基地,已成为培养新工科人才的必然选择和关键路径。该模式通过打破校企、校地之间的体制壁垒,深度引入企业、地方政府的资源与需求,推动合作模式多元化——既可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聚焦前沿技术与“卡脖子”难题,培养战略型人才;也可与地方政府或产业园区协同,对接区域产业集群,服务地方产业升级。

例如,上海交通大学与宁德时代共建未来技术学院、深圳大学与腾讯公司联合设立腾讯云人工智能学院、华中科技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立华中科技大学鲲鹏昇腾科教创新孵化中心等,在培养过程中,通过课程体系共商、教学实施共担(如推行“双导师制”)、实践平台共享等方式,将真实产业项目融入教学全流程,实现“做中学”。其最终目标是让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根基,更形成系统的产业视野和卓越的创新能力,使其成长为懂技术、通管理、识市场的“总师型”后备人才,多数在相关领域担任核心技术研发与项目管理职务,能够在未来复杂工程系统中发挥引领作用,实现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

增强全球竞争实力

面对全球科技竞争新格局,提升新工科人才的国际化视野与竞争力已从“锦上添花”升维为“至关重要”。真正的国际化培养,绝非仅停留在引入英文课程或扩大海外访学规模,其核心在于构建多层次、沉浸式、可持续的融合体系,使学生深度嵌入全球创新网络,系统培养其跨文化协作能力、国际前沿洞察力乃至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潜能。

具体而言,可从课程创新、标准接轨、实践平台与合作范式四方面协同推进。在课程层面,应突破传统单向输入模式,开设以“全球挑战”为牵引的跨国项目式课程,与世界顶尖高校合作,围绕气候变化、智慧城市、公共卫生等议题,组织学生开展线上协同与线下互访相结合的跨国团队项目,在多元文化导师联合指导下完成从问题定义到原型开发的全流程,锤炼其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在标准建设上,需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等关键领域积极推进ABET(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EUR-ACE(欧洲工程教育认证体系)等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推动课程体系重构与教学质量提升,增强学历的国际通用性与人才竞争力。在实践环节,可携手跨国企业共建海外实践基地,选派学生进入其全球研发中心开展数月乃至一年的实习研发,亲身体验国际技术规范、知识产权管理与企业创新生态,从而掌握国际通行的“技术语言”。在合作范式上,深化中外合作办学实体建设,例如哈尔滨工程大学与俄罗斯顶尖高校共建中俄创新班,实施“2+2”联合培养的模式,推动师资、课程与文化深度融合,培育具备双体系认知能力、能在国际科技合作中发挥桥梁作用的专业人才。通过课程、标准、实践、平台四位一体的系统化策略,新工科人才方能从国际规则的适应者转变为全球性工程问题的牵头解决者与创新引领者,为国家在全球科技治理体系中赢得话语权提供坚实支撑。

总之,全面提升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在前沿科技与产业需求的双重驱动下,通过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国际化培养等多维度创新,构建适应未来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这需要高校、企业、社会各方形成合力,培养一大批能够作出自身贡献的新工科人才。

  • 相关阅读
  • “国补”持续发力 3000亿资金如何点燃消费新热情?

    国庆期间,在山东德州一家电子产品专卖店内,醒目的补贴标识吸引了众多消费者体验产品、比价咨询。“这补贴政策真好!”市民牛女士欣喜地分享,用优惠券买电脑省下的钱,还能配一副好耳机,这波政策红包太受欢迎了,自己抢了10分钟...

    时间:10-05
  • “取消境外个人境内限购房令”系误读

    原标题:“取消境外个人境内限购房令”系误读日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深化跨境投融资外汇管理改革有关事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涉及房地产的相关政策包括缩减资本项目外汇收入及其结汇所得...

    时间:10-05
  • 动账短信提醒服务门槛提高

    原标题:动账短信提醒服务门槛提高调整动账短信提醒服务可视为银行精细化成本管理的一项举措。多家银行表示,部分动账服务将通过手机银行进行提醒,用户只要打开手机银行相关通知功能,同样可实时接收到动账信息。 近日,多家...

    时间:10-05
  • 脑机接口产业明确路线图

    原标题:脑机接口产业明确路线图 国家药监局日前批准发布《采用脑机接口技术的医疗器械 术语》行业标准,明年1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脑机接口医疗器械标准。此前,工信部等7部门印发《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

    时间:10-05
  • 企业用电数据也是信用资产

    原标题:企业用电数据也是信用资产在贵阳市花溪区燕楼镇数字农业产业园内,贵州品品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忙碌而有序。一个个满装鹿茸菌的栽培瓶,沿着智能化流水线,被传送到工人手中,快速打包后陆续发往全国各地。“...

    时间:10-05
  • 橡胶树育种的科研接力

    天然橡胶被誉为“黑色黄金”,是国防装备、航空航海、工农业生产等领域的重要战略资源。为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橡胶树品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三代育种人扎根海南,进行了长达60多年的科研接力。 1958年,华南热带林业...

    时间:10-05
  • 假期前四日超12亿人次出行 流动中国见证活力

    记者从交通运输部获悉,2025年10月1日至4日(国庆、中秋假期前4日),全国交通运行保持平稳有序,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12.49亿人次,同比(2024年国庆假期前4日)增长5.7%。 从累计数据来看,各交通方式均实现稳步增长。公路人员...

    时间:10-04
  • 多方共建核科普生态圈 为核工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人民网北京10月3日电 (记者杜燕飞)当前,核科技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推进核科学普及工作,提升公众对核科学的认知水平,建设开放、协同、高效的核科普生态圈,对于核工业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日前,在...

    时间:10-03
  • 全国客流持续高位运行 交通运输部门全力保畅通

    人民网北京10月3日电 (记者乔雪峰)记者从交通运输部获悉,10月3日(中秋国庆假期第三日),全国客流继续保持高位运行,中短途客流增多,预计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30013万人次,同比(2024年国庆假期第三日)增长5.9%,假期出行市场活力持...

    时间:10-0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