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宝琛 见习记者 何成浩
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正在上海举办,与“碳”相关的多个论坛将陆续召开。“碳”这一元素已经深入到绿色实践、能源保障、技术展示、项目签约等方方面面。
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进博会绿色低碳要素“全面渗透”,核心释放三大信号:绿色低碳成全球发展共识、中国“双碳”行动坚定务实、产业商业化落地提速。这背后是政策引导、国际规则约束与企业内生需求的协同驱动。
多方积极响应“零碳进博”
“零碳进博”是进博会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而推行的绿色办展理念,各方正积极响应。
在10月29日召开的“市场赋能·绿色进博——长三角电力市场护航第八届进博会工作推进会”上,国家会展中心与华电上海公司签署了绿电供应承诺书,国网上海电力与国网安徽电力签署了抽蓄容量互济协议。11月份长三角地区将通过市场向上海增送1.3亿千瓦时以上绿电,加上前期已达成的送上海绿电交易,上海电力用户月度绿电消费将首次突破10亿千瓦时。同时,上海与安徽将通过长三角抽蓄容量互济交易,在进博会6天期间互济37.5万千瓦清洁容量,使用抽蓄电力进一步减少本地火电开机,助力减少污染物排放。预计月度长三角清洁电力交易可减排二氧化碳79.8万吨,为今年的进博会成功举办提供坚实可靠的绿色能源保障。
11月6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零碳进博 绿色办博 再出发”碳汇交易捐赠仪式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成功举行。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向大兴安岭集团图强林业局购买了3300吨“龙江绿碳”,并将其全部捐赠予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用于中和本届进博会产生的碳排放,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办博”承诺。同日,甘肃交易团-甘肃重点产业招商推介会暨进口贸易签约仪式成功举行,其中,由兰州市供销社直属企业市回收公司谋划引进、总投资10亿元的兰州市再生能源回收零碳项目作为重要签约项目之一亮相。
刘春生表示,这种“能源替代+碳汇抵消”的“组合拳”,既揭示了绿色低碳技术加速落地、能源结构向可再生能源倾斜、碳汇市场价值日益凸显的产业趋势,也因顺应国家绿色转型政策、契合自身发展需求——电网公司可提升电网绿色智能化水平,发电企业能拓展绿电收益空间,金融机构可挖掘新业务增长点。
多方助力产业迈向成熟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5年度报告》。报告提到,2024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持续下降,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达19.8%,森林覆盖率超过25%。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达21.6亿千瓦,占全球总量40%以上,风电、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16.7亿千瓦,占全球总量近一半。
在今年进博会的461项新成果中,不乏低碳技术的身影。例如,博世全球首发磁驱传输系统,可降耗30%以上;立邦首发辐射致冷涂料等绿色解决方案;汉高展示创新纸制品阻隔涂层方案,可实现100%纸浆回收。
产业成熟不仅体现在数据的增长上,更带动了整条产业链的蓬勃发展。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洪勇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中国的碳核算认证体系与绿色供应链管理已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框架,发展水平处于全球前列。政策层面,碳足迹核算标准、方法学、数据因子等基础能力建设快速推进;实践层面,CATI指数显示,八成以上大型企业已常态化披露运营碳排放,六成披露价值链排放,逾3400家供应商通过标准表单披露环境与碳数据。关键支撑技术如AI驱动的能效优化、数字孪生赋能的低碳设计、大数据支撑的供应链追溯等,已在众多场景实现深度应用,为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了坚实基础。
另外,洪勇认为,我国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上,最大的优势在于拥有全球最完整、响应最快的产业链和强大的政策执行力。这使得新技术、新模式能够迅速从试点走向规模化应用,形成“政策引导-市场响应-产业落地”的高效闭环。然而,最亟待补足的短板在于标准体系的国际互认与数据的互联互通。国内标准与国际规则的衔接仍需加强,不同系统间的数据壁垒影响了碳足迹核算的效率与公信力,制约了绿色产品和服务的全球流通。
展望未来,洪勇说道,在技术创新层面,最关键的发力点将是突破绿色低碳领域的“硬科技”,如低成本高效能的氢能制取与储运、新一代光伏与储能技术、负碳技术等,并推动人工智能与工业场景深度融合,实现系统性能效跃升。
在国际市场衔接层面,洪勇还表示,最关键的发力点在于主导或深度参与全球绿色规则制定,加快重点外贸产品碳足迹标准的国际互认,推动中国绿色产品、技术、服务和标准“走出去”,在全球绿色价值链中占据更有利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