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推荐4本书,都是历史类,分别是雷颐的《历史的进退》(29元)、蔡登山的《民国的身影》(26元)、许倬云的《历史大脉络》(39.8元)和威廉·L·夏伊勒的《第三共和国的崩溃》(98元)。
雷颐先生著作的价值,自不待言,该书巧妙地将今古对应起来,从多角度揭示历史不断循环的怪圈,读者不难从中体会出一份悲凉与无奈。雷颐善从日常细节入手,读来异常轻松,在历史随笔中,本书堪称上乘。
许倬云先生是大家,该书有着和《万历十五年》同样宏阔的视角与笔法,将中国史融入世界史的视角来考量。我们会发现,许多被我们认为是因的东西,其实是果,而遗憾的是,我们曾在一次次模糊的认知中,错过了历史的机遇。
至于夏伊勒,他是《第三帝国兴亡》的作者,这本书重点在探讨当年强大的法国为何在希特勒面前如此不堪一击,可见所谓的“强国梦”,是多么的虚幻与可笑,该书是世界历史名著。
台湾史家蔡登山先生,为我们捡拾起了一段段被忽视的记忆。该书将视角聚焦在民国的文人身上,他们在风雨飘摇中,苦难并坚持着。本书以张竞生为开篇,他是中国最早的性学家,鲁迅对他的主张都颇有微词,但多少年后,我们才发现,他原来是一位超越时代的智者,然而,这也是他人生悲剧的缘由。
如果说笔者有资格为这些书打分的话,它们都是8.5分,都是足以让人们读两遍以上的巨著。由此想到,什么是真正的历史书,如果述史仅仅满足于讲一个故事的话,那么历史很能误导人。历史中有太多的素材,你随便采用什么逻辑,都足以将这些材料串联起来,使它看上去合情合理。但这样的历史实在只是一种谎言,读那样的书只会让人变得更蠢。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如果它不面向当下,不能提升我们对现实问题的认知,那么它就没有意义。读史使人明智,只是看看热闹,是暴殄天物。(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