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并不厚的书,但它的创作却吸引了近千人参与,全书300条对幸福的认识和感悟,凝聚了众人的经验、智慧和力量;这是一本内容并不高深的书,但它的创作过程却深深打动和感染了每一位参与者,全书300条浅显朴实的道理在参与者之间相互传递,提升了大家的幸福感受。这是一本值得我们每个人用心阅读、经常阅读的书,道理虽然浅显朴实,心动、行动却要伴随我们终生。这是一本值得我们以真挚之心传递出去,让所有国人都来阅读和感悟的书,国人都幸福,你我才能身处其中!
幸福是什么?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在我国历史上,儒家幸福观、释家幸福观和道家幸福观曾深刻影响着每一个人。孔子认为幸福包括纯粹德性幸福、抽象德性幸福、现实德性幸福三种形态。纯粹德性幸福包含“安贫”和“乐道”两个方面,把“道”作为个体人生的全部追求所在,奉颂“朝闻道,夕死可矣”;抽象德性幸福不主张追求功利幸福,同时也不排斥功利幸福,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追求“知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的境界;现实德性幸福把功利幸福作为德性修养的必然产物,主张“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佛经中有一部专门告诉世人如何获得幸福的《吉祥经》,从家庭、事业、交友等各个方面讲述了得到“最吉祥”的方法,如:“八风不动心,无忧无污染,宁静无烦恼,是为最吉祥!”佛法认为不可以离开烦恼而只谈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幸福感的获得主要依赖于对烦恼的灭除。烦恼的生起往往是因为内心过多甚至过分的贪欲,而最根本最深固的贪欲是对“我”和“我所有”的强烈执着。大众较为熟悉的《心经》告诉人们要用智慧进行“观”和“照”,通过“照见五蕴皆空”来破除对“我”的执着,认识到一切事物包括我们自身都是变化的不是永远的,从而放下对财、色、名、食、睡五欲的强烈贪求,得到“心无挂碍”的安然和自在。道家的幸福观强调“道法自然”,主张人类生活幸福的至道在于因应自然,人类不幸的源泉在于自身无穷无尽的欲望,要“知足常乐”才能永远过上幸福的生活。可以看出,无论是儒家、释家还是道家,都主张幸福内在于个人的精神世界,内在于每个人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开始深入人心。马克思主义把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结合起来,认为创造幸福是前提,然后才谈得上享受幸福。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来说,没有劳动就没有幸福可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只有社会劳动才是创造幸福的根本途径。只有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才是人生的最大幸福。曾几何时,为了国家,为了集体,热火朝天、共同劳动的场面,曾让国人无比幸福。
然而,当追求财富最大化的市场经济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当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锋开始波及最普通的民众,传统的幸福观开始面临各种思想、各种欲望的强烈冲击和挑战。我们不否认一定的物质生活水平是实现幸福生活的先决条件,毕竟人首先是一个生物体,要吃得饱、穿得暖才谈得上精神世界;我们不排斥人们可以用多种思维方式寻找幸福,毕竟思想禁锢的年代早已过去,我们对自己的信仰和自己认同的主流价值观有着坚定的自信。但是我们发现,在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在相对以往日渐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下,在相对以往越来越开放自由的思想环境下,却也有不少人感悟不到幸福。出现这种现象有着比较复杂的社会原因,其中一条就在于过分强调了物质生活对于幸福的作用,这种观念引导着人们去追求根本没有终点的财富增长。正确的态度是认识到物质生活并不能涵盖生活的全部内容,更不能以物质生活好坏作为评判幸福与否的唯一标准,而只有把物质生活转化成精神感受才能感受到幸福。所以,在当今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背景下,必须注重构建正确的主流幸福观,促进全社会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使人们的幸福感受适应和谐社会的需要,体现和谐社会的内涵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