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说,《历史的教训》探讨的是古今先哲都很关心的一个话题,即人性与历史、与社会的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曾在发表于《人民日报》上的一篇文章中,列举了这本书的几个中心思想:“作者认为,有史以来,人的演化一直是社会性的而不是生物性的,人类的进化主要是因为经济、政治、智力和伦理道德的革新。”
“这些看法中的若干因素值得我们重视。”卜宪群说。“比如,作者指出,不同阶段的道德规范之所以不同,‘乃是因为它们不断调整自身去适应历史和环境的条件’的结果。因此,放在历史进程中看,道德是相对的,‘罪恶’和‘美德’必须放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评价。”
关于中纪委荐书:
这一百多本书,分五类
在记者印象中,近一两年来,从《旧制度与大革命》开始,中纪委不断地推荐高质量、多品种的书籍。那么,监察部网站到底已推荐了多少书呢?
打开中纪委监察部网站(.ccdi.gov),可以看到上面设有“本月推荐”和“推荐书目”两个荐书栏目,记者数了一下,这个网站已经推荐的书一共是121本。
正因为中纪委推荐的书,如《大清相国》、《旧制度与大革命》经常成为热点,很多书店里,现在都开辟了专门的“中纪委荐书专区”。
这一百多本书,大致上可以分成几类,最多的是时政类,比如《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法规制度汇编》、《习 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等。最受人关注的是人文社科类,比如《曾国藩》、《唐太宗治国风云录——盛世是这样治理的》、《中国哲学简 史》、《大国的兴衰》等。财经类的也不少,比如《激荡三十年》、《大数据时代》等。而且,还有不少励志的、萌萌的书,甚至还有《小漫画 大廉政》这样的漫画书。
中纪委引领的阅读风尚:
要掌握历史的方法论,更要有正确的人性观
不久前,在新华网的“新华访谈”栏目中,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倪玉平和中纪委监察部特邀监察员任建明,对中纪委的荐书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倪玉平说:“党员干部处于社会管理者的位置,需要更宏大的视野,更要认清社会的发展。官员制订政策,制订发展引导方向时要从历史的经验出发。”
任建明说,“对官员来说,除了要有历史观,掌握历史的方法论,更应该有正确的人性观,一方面是要看到自己,看到人性中本身存在的消极面,要自 律、自制,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另一方面也要对人性的普遍性有所把握,要有客观辩证的认识,包括对政策、对推动反腐改革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