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美文趣文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贾平凹》系列连载
也来“吃”一回贾平凹(一)
http://www.slrbs.com  2015-05-15 10:36:04  陕西农村网-陕西农村报

  对于孙见喜宣传贾平凹,贾平凹开始时不可能不高兴。那时候贾平凹初出茅庐,且十分本份而拘谨,谁要是当面恭维他几句都要面红耳赤一阵子,对于公开发表和出版的文章和书籍,把他说得神乎其神,心里总还是有那么点不自在。惹出官司后,贾平凹害怕了,但是却没有明确阻挡也难以阻挡孙见喜去写他,只在私下里不再积极配合,甚  至有点儿抵制。1994年出版的《鬼才贾平凹》一书序言作者方英文,在其所写《贾平凹与孙见喜(代序)》中,曾向人们透露了贾平凹那种不尴不尬的态度:“那么贾平凹是如何看待《鬼才贾平凹》这本书呢?我曾提过这个问题,先生只笑不说,问急了,胡支吾几句,王顾左右而言他。我推测他是不大满意的。”

  孙见喜并没有因为写贾平凹吃了官司,还有他后来对何丹萌说的贾平凹“不配合嘛,人家一点也不配合”而却步,继续热情不减地写着贾平凹。1999年又出版了《<浮躁>评点本》,2000年出版了《中国文坛大地震》和三卷本128万字的《贾平凹前传》。2004年,还与评论家李星一起出版了《贾平凹评传》。2008年,再次相继出版了《贾平凹传》和《危崖上的贾平凹》等贾平凹传记作品。用孙见喜的话说,他是“用16年的生命”和“一生最好的一段岁月”来完成这些著作的。

  同为贾平凹挚友的我,对于孙见喜开始时竭尽全力宣传贾平凹非常感激。我从中感受到了孙见喜对贾平凹的真诚,他恨不得一夜之间让贾平凹名扬全世界。有人分析说,孙见喜在文学创作上没有显示出什么独特的才能,作为出版社编辑工作是十分出色的,要是专门搞创作,恐怕不会如这样一门心思写贾平凹名气大。从全国来讲,孙见喜作为研究贾平凹的权威评论家,是很少有人与其相比的。

  可是,孙见喜越来越多关于贾平凹的纪实文学,不但没有再像从前那样引起轰动,反而受到了十分尖刻的批评。有位名叫唐小林的业余评论家,据说是深圳街道一个打工仔,从1997年以来在《文学报》、《作品与争鸣》、《中国青年报》、《文学自由谈》等全国较有影响的报刊上,接连发表批评孙见喜关于贾平凹纪实文学的文章。我最先看到的是唐小林刋登于2008年6月12日《中国教育报》的《忽悠让“大师”扶摇直上》。文章称孙见喜是当代中国文坛“一个地地道道的‘贾平凹专业户’”,说“在孙氏作坊里,长年累月生产和经营的都是一些贴有‘贾平凹’标签的土特产品”,还说他在读了新出版的《贾平凹传》后发现,“该书几乎没有多少‘干货’,而是注水的成分较多。这本所谓的‘新著’,实际上只不过是孙见喜将自己以往出版的各种‘砖著’改头换面再炒的冷饭”。换言之,孙见喜也成了“吃”贾平凹者。

  鉴于人们对“吃”贾平凹者的鄙视,我除了早年间认真阅读过几本孙见喜的贾平凹传记作品外,其他作者的东西几乎没有细看。刚开始是料定他们披露出来的事情不会比孙见喜更多,后来看到不少文章或捕风捉影,或任意杜撰,鸡零狗碎,搞成了花边新闻,也就彻底不去浪费时间了。对于唐小林这篇文章如此尖刻地批评孙见喜,我没有感到奇怪,因为我后来翻看孙见喜的一些新作,确实再没有看到多少新鲜的东西,而是不断地在重复自己。然而,由批评孙见喜而波及到贾平凹,却让我感到意外和十分忧虑。就在此时,我又看到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11月出版的自称“第一任贾办主任”丹萌的长篇纪实文学《贾平凹透视》,更让我感到极大的不安。

  那是2008年4月的一天,我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陪护患病住院的大姑母,中午很多亲属前来医院探视,小小病房人满为患。为了腾出空间,我走出住院部大楼,信步来到街道溜达,走进北大街陕西人民出版社旁边的图书大楼。在大门口特价柜台上,发现了这本署名丹萌的著作,六折优惠,仅售16.8元。丹萌原名何丹萌,是贾平凹早年间一个不即不离的朋友,我是认识贾平凹的同时也认识何丹萌的。据我所知,何丹萌与贾平凹的交往,无论从时间早晚还是密切程度而言,连孙见喜都难以相比。此前我还没有看到过何丹萌写贾平凹的大块头文章,听说他一直忙于“下海”,20世纪80年代中期《陕西日报》子报《星期天》周报,曾经刊登过陈彦的《作家下海十日记》,写的就是何丹萌卖蒸馍的事儿,后来没有听说搞出什么大名堂。我想,此时何丹萌是不是手头拮据,也来“吃”一回贾平凹?不过,我认为何丹萌完全不同于那些凭着一知半解或者道听途说就捏弄出一部书来者,手中会有贾平凹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靠“吃”贾平凹弄几个钱花花也不是很卑鄙,对于读者来说很可能会有一些意外的收获。于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掏钱买了这本有关贾平凹的书。

收藏文章 编辑:刘 延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