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子公社农科站这块地方,时至今日都没有过绿油油的桑苗,更 没有搞过植桑养蚕。我没有说过也不可能说那些根本不是事实的话,罗田经验是独立划出生产队办公社农科站,不是搞多种经营。这里的山民从来没有养过柞蚕,甚至都不知道养柞蚕是怎么一回事,更没有听说过养的柞蚕被老鸦吃光的事儿。我们是坐着小车开进去的,贾平凹不会走得喘气,也不可能在海拔六七百米的结子公社农科站,炎夏时节看到前边所述云盖寺冬季才可能有的那种“云蒸霞蔚”景色。
《贾平凹透视》接下来记述了分别去换老婆的两户人家各吃了一顿饭的过程。在邹本兴家里是这样描述的:
队长家有五间半旧的瓦房,屋内却空荡荡没啥家具,四面墙壁被烟熏得油黑,屋梁上吊下来几串腊肉,许是怕猫糟蹋,而用枣刺围着;刚收回来的包谷和洋芋等粮食,小山一样堆在进门当地上。屋子很零乱,让人无处下脚,但墙角的一应农具,却十分齐全并摆放得整齐。这对平凹触动很大,后来生发成《鸡窝洼人家》中灰灰(小说中叫回回,电影改为灰灰——作者注)这个人物因循守旧只重农耕的细节描写。
这里关于邹本兴家里环境的叙述,只有“五间半旧的瓦房,屋内却空荡荡没啥家具,四面墙壁被烟熏得油黑”为真,其余皆不实。镇安县农民盖房是把檩条直接放置在土墙上,没有关中平原房子那种大梁,邹本兴家的腊肉一直挂在墙上,下边是冬天生火的火坑,猫爬不上光墙,没有必要用枣刺围着。这时候正当盛夏,包谷捧子青绿尚未收获,洋芋早已挖出来堆在里边屋子床下,堂屋此时不会堆放这些东西。另外,邹本兴不是个因循守旧的人,也不是带头苦干的那种干部,常常把社员赶上坡自己就找个理由转悠去了,家里农具几乎没有,上山砍柴还借人家砍刀,墙角绝对不会“一应农具,却十分齐全并摆放得整齐”。这里是把贾平凹小说《鸡窝洼人家》中人物回回家里的东西,全都搬到邹本兴家里来了。
接着,《贾平凹透视》写了吃饭谈话的过程: 队长是个老实人,说话木讷,他问我们喜欢吃啥饭,平凹看见了腌菜的大缸,说要吃“浆水面”。主人憨憨地笑了:“那东西么样拿出手呀?”我解释说这位省城人确实爱吃此饭,讲了他在西安为吃“浆水面”骑车跑了10公里的事。主人才勉强应允。队长现在的这位妻子也言短而本份,她虽与老马很熟,但也只点头一笑算作招呼,然后就去锅台上忙活。她擀的面不错,称得上“柔、韧、光、酸、辣、旺”。她端碗过来,老马就一个劲给我们使眼色,暗示让留心注意她,然而一顿饭功夫,终也未能与其答上话。问队长,日子过得咋样?他也只是慢腾腾答一句:“洋芋糊汤疙瘩火,除了神仙就是我,凑合。”走的时候,队长送我们走了很远,他的妻子就一直侧身依着门框,一手藏在衣襟下,目送我们老远,老远。
这一段所写吃的浆水面,女主人少言不答话和邹本兴十分幽默的回答日子过的咋样的话,都实有其事。但是细节却是编造,浆水菜山里人家家都有,贾平凹坐在堂屋根本看不到邹本兴家放在橱房的腌菜缸。面也不是手擀的,镇安人家里都没有用作擀面的大案板,也不会擀面,吃的面条是机械压的,晾干后包成把子存放。贾平凹在《鸡窝洼人家》中写麦绒擀的面“柔、韧、光、酸、辣、旺”,回回“碗端在手里,筷子挑不起,一窝丝的又咬不断,就说:‘麦绒,你这面擀得好呀,你烟峰姐可没这个手艺,你要给她传传经了!’”于是,此时的女主人解吉荣也就有了这种能耐。解吉荣言短是因为头脑不好使不会说话,看见生熟人都咧着嘴巴笑,并非小说中麦绒那样本分。因此,写到我一个劲给他们使眼色,“暗示让留心注意她”,则完全莫名其妙。那时候尚不知贾平凹要写《鸡窝洼人家》这样的小说,我为什么要暗示留心注意她呢?在邹本兴家吃饭,主食是面条,但仍然喝了酒。酒菜摆了一桌子,划拳猜宝,铜酒壶温得热乎乎,甘柞酒尽情地喝。这是到每一户镇安人家里作客必不可少的内容,在邹本兴家里当然不可能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