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美文趣文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贾平凹》系列连载
《贾平凹透视》透视(十六)
http://www.slrbs.com  2015-05-28 15:33:59  陕西农村网-陕西农村报

   《贾平凹透视》是迄今为止看似吹捧贾平凹,实际上对其公开贬损的第一本书,让读者过去对贾平凹形成的印象大打了折扣。熟识贾平凹的朋友谈及此事皆有同感,令人大惑不解的是,丹萌是个大不咧咧的人,人缘一向在朋友中不错,不是那种斤斤计较的人,为什么也如此对待贾平凹呢?

  《贾平凹透视》一书封底,刊登了《作者丹萌与贾平凹关于<贾平凹透视>的问答(节选)》。
  丹萌说:北京出版界的朋友约我写一本关于你的书,并定名为《贾平凹透视》,我开始并不想答应,怕写不好;以我的眼光,能准确、真实而深刻地透视你吗?另外,以前写你的朋友,往往不落好,有人指责说是靠贾平凹吃饭的,我也怕落这名声。但作为你的朋友,又有必要把我们交往中的一些故事告诉给读者,这就很矛盾。这件事你怎么看?
  贾平凹说:要说写吧,咋不能写呢?可以写,由你去写。写什么和怎么写是你和出版社的事。从我的角度,当然对你和出版社表示感谢!这也不存在谁靠谁吃饭的问题,我的主张是要真实,能向读者传达最真实的信息就好。我也不是什么大人物,你们写我,我怕的是没啥写,值不值得去写,如果不值得,这样就浪费了你们的才华。谁写我,我一般都不看,只要力求真实就行。你不写,别人也会写的,有些人逮住一点音儿,把我写得面目全非,把人能气死。”
  ……
  丹萌:有一点我强调一下,这本书是我写的,文责自负,与你没干系,有什么麻烦就往我头上摊,你同意吧?
  贾平凹:肯定同意。不说了,打牌走。
  2004年7月9日晚于西安南郊某茶楼
  这个对话时间是在《贾平凹透视》一书末尾注明完稿的2004年4月10日三个月之后,于某茶楼打牌之前匆忙之际。此时书稿应当已经送出版社,并非需要贾平凹认可,为什么还要向贾平凹说起他写了他的书?我以为有这么两点,一是心里不踏实,因为不是像孙见喜那样神化贾平凹,怕书出来后贾平凹记恨他,打个招呼算是事前征求过贾平凹意见;二是给贾平凹上个套,声明与贾平凹没有干系,让贾平凹表个态。诚实憨厚的贾平凹以为是在为他承担责任,按照“一般都不看”的原则,同意丹萌“文责自负”。
  贾平凹万万没有料到,他告诫丹萌“有些人逮住一点音儿,把我写得面目全非,把人能气死”,结果写出来的竟还比那种东西更可怕,真要把他气得闭过气去。至于作者把和贾平凹对话醒目地印在封底,那是想要说明本书是经贾平凹认可的,即使贾平凹看了不高兴也有口难辩,同时也是对读者的一种误导。这种做法有点像奸商做生意时那种使坏的阴招。
  从《贾平凹透视》引子透露出来的信息表明,这本书署名丹萌,实际上却是某几个人共同“智慧”的结晶!
  《引子》阐明:“是方英文将我引荐给北京出版界的朋友张继华先生,言说要写一本《我与贾平凹》的书,几位商州出来的文友们推来推去,最后就落到了我的头上。”《引子》一开头写道:“2004年4月初的一个夜晚,西安城春雨潇潇,厚重的古城墙圈围着的城池沉在烟雨蒙蒙之中,在城的西南角,有个叫‘双仁府18号’的小院,某单元二楼一家客厅里,三位从商州山地里走出来的文化朋友在促膝长谈,不知不觉,就谈到了东方欲晓。”这三个人分别是孙见喜、丹萌和西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刘炜评,“双仁府18号”“某单元二楼一家”就是孙见喜的家。
  《引子》接着写了三个人彻夜长谈的一些内容,“三人实际上只谈论了一个话题,即贾平凹文学创作的突破问题”。说贾平凹“自《废都》以后,他是在苦苦地跋涉,艰难地寻觅,不断地左突右冲,近乎一年一部,写下了《土门》、《白夜》、《高老庄》、《怀念狼》、《病相报告》等长篇小说,一本接一本地出版,一本一本又都不能尽如人意”;他们“承认作品是否已经成为经典并非同时代的人们就能及时认识的,一般需要时间与历史的沉淀和考验”,但却断言:“贾平凹近千万字的作品中是否已有了经典我们却不知,然而这种可能性不大。”《引子》还写道:“这一夜我们谈了很多,谈到了平凹的可爱处也谈到了他的一身毛病……他现在与倾心关注他文学生命的挚友与诤友们交往少了,说他是近小人而远贤人吧,我们又岂敢称自己为贤者?轻易指责谁为小人?”他们怀疑贾平凹“是否他的文化人格还有点问题呢?”
收藏文章
 1/10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