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1、大力发展新型化工和新能源产业,促进能源化工产业转型升级。
2、按照自主化、集成化、高端化的要求,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和航空产业基地。
3、促进“三星效应”持续发酵,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4、坚持保优汰劣原则,抓紧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
5、从金融、财税和用地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统筹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1、全年农业目标: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600万亩以上,总产1200万吨以上,蔬菜总产1530万吨,水果总产1450万吨,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20万吨、55万吨和205万吨。
2、对150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实行分类管理,支持各地规划建设现代农业园区,通过立法逐步使园区土地成为永久性耕地,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园区开发。
3、启动实施“职业农民塑造工程”,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4、充分发挥杨凌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健全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5、建设基本农田50万亩,治沟造地10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80万亩。
6、加快建设1000个新型农村示范社区。
多措并举增加农民收入
1、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增加对农民的直接补贴,保障农民转移性收入。
2、培育农产品加工和观光农业等二、三产业,在澄城、西乡等6个县开展促进农民创业试点,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3、鼓励农村土地向农业园区流转,引导农民入园就业,实现一份土地资源带来投资、工资两份收入的目标,开辟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新渠道。
进一步加快城镇化步伐
继续按照“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的思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充分发挥大西安的引领辐射作用,加快省市共建步伐,支持西安、咸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积极争取西咸新区设立国家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试验区。壮大关中城市群,在陕北、陕南培育新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抓好43个重点县城,支持有条件的县设区设市,逐步扩大省内计划单列市范围。进一步抓好31个重点示范镇建设,启动30个文化旅游古镇建设。
以舒适宜居、方便群众为目标,切实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大力解决交通拥堵、市容不整和停车难等问题,不断提升城市品位。
支持延安上山建城和实施结构调整三年计划。支持宝鸡尽快完善副中心城市功能、渭南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铜川发展壮大接续产业、榆林提高产业高端化和生态建设水平、杨凌搞好农业科技创新与示范推广。进一步加大对汉中、安康、商洛的支持力度。
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狠抓节能减排不放松,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问题的综合治理。积极建设低碳示范省,严格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全力打好渭河污染防治三年行动攻坚战,推行城镇垃圾分类无害化处理。进一步做好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建设43个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县。开展工业企业“退城入区行动”,在西安市主城区首先实施。继续加强关中和陕北城市的大气联防联控,开展重点城市细颗粒物的监测治理。
二是切实加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建设,进一步优化国土开发空间。加大水源地、森林、湿地和矿产开发区域生态恢复与保护力度,搞好南水北调水源地保护工作,实施秦岭北麓治理工程,启动昆明池水利工程项目,加强对煤炭采空区和塌陷区的综合整治。全面清理闲置土地,节约集约用地。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积极推广中水利用。继续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全年造林400万亩,绿化高速公路、国省道、铁路沿线3300公里,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00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