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我有病,不能去学校”
中考前最关键的一个月里,15岁的小庄被诊断为轻度精神分裂症。
这个诊断是医院下的,小庄开始吃药了,因为不吃药,小庄就有可能离家出走,他已经有一次离家出走的经验。那是爸爸第二次带他到西安看病的时候,在车站,小庄乘爸爸不注意溜走了,被找回的小庄被严格地控制起来。
一段时间过去,除了睡眠不比从前,小庄看起来很正常。妈妈希望他回学校参加中考,但小庄的回答非常坚决:“我有病,不能去学校。”
出事之前,小庄是当地学校排年级前20名的学生。中考前,妈妈联系了西安一所重点高中。她觉得,小庄的成绩可以和大城市的孩子比一比。但小庄却极不情愿。同学都知道小庄要上西安的重点高中,很是羡慕,其中就有小庄喜欢的一个女同学。
来西安考试那天,小庄迟到了,物理题基本没怎么答,那可是他最擅长的一门课。当天晚上,小庄像变了个人,妈妈从门缝里看,以前总在灯下学习的小庄,彻夜在电脑前打游戏,速度快得吓人。第二天,小庄没去学校。
第三天,小庄去学校了,但中午不到,妈妈接到班主任电话:小庄突然不正常了,整堂课一个人莫名其妙地笑,同学谁看他,他就扑上去骂人家。
爸爸妈妈带他去医院的精神科看病。诊断下来,小庄患了轻度抑郁症。妈妈说,以前家族中有人得过精神病,所以,她也断定,小庄得了精神病。
然后,全家族都知道了小庄的状况,妈妈拉着小庄去参加外婆的生日宴会,小庄中途就要离开,妈妈劝了一句,小庄突然在现场大喊:“不让走我自杀给你们看!”一家人惊慌失措。
妈妈带小庄看心理医生,是因为儿子现在和自己一句话都没有。
对话
我也觉得自己是个病人
主持人:为什么来到这里?
小庄:我有病,被带到这里。
主持人:是谁觉得你有病?
小庄:我一直吃药,周围人也都说我有病。
主持人:你怎么看自己?
小庄:我也觉得自己是个病人。主持人:是认为自己是病人,还是看起来像病人?
小庄:(沉默),我还没想过这个。主持人: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也许,你也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有病。
小庄:我也不知道,当大家都觉得你有病时,你也不能否认自己没病。
主持人:我似乎听懂了,你“有病”的标签看来是别人贴的,你也默认了?
小庄:不知道。反正我也是有病的。主持人:好吧,我们暂且认为你是个病人。不过,我很好奇,如果我希望你能描述自己的病,你会怎么做?
小庄:我觉得别人都在笑话我,没本事就别去考什么西安的重点高中。主持人:有人真正在你面前说过这样的话吗?
小庄:没人,不过人都很聪明,谁会在你面前说,但背后都会议论你。
主持人:如果,我非要让你举出这样一个人,TA会是谁?有你喜欢的那位女同学吗?
小庄:不,她不会。我妈妈告诉我,如果我考不上西安的重点高中,同学们会认为,我并不是真正的学习好。
我失败了,“有病”的话大家才能不嘲笑我
主持人:你告诉我的大都是别人怎么说和想,你最在乎的那个人并没有认为你有病,其他人,你只是猜测他们会认为你不是真的好。
小庄:你是说,我太在意别人怎么看我了?我有病这件事也是这样的吗?主持人:你不如这样问问自己,当你也认同自己有病时,你都做了些什么?或者,那次偶然地让你自尊心受挫,你因为无法排遣焦虑,做了一些事情,被周围人认为不正常,但后来,给自己贴上有病标签的是你自己。
小庄:(泪水)是的。我不想考西安的学校,可是所有人都认为我该去,我知道我考不上,可妈妈一点都不相信。我失败了,当我有病时,大家才能不嘲笑我。
主持人:最主要是你自己,为了逃避自己嘲笑自己,选择“让自己病”?小庄:这样并不好受,逃开同学,成为病人,但我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
主持人:能自己先揭下“有病”的标签吗?既然你有勇气承担“病”,在我看来,你当然更有勇气承担“不病”。小庄:这样真的可以吗,我能自己选择“病”与“不病”?
主持人:你试试看,也许会有不同发生。
分析
不好的标签多了,会不自觉地用标签看自我
生活中有个有趣的现象,我们会不自觉地给那些与我们意愿不相符的人和事“贴标签”,当然我们自己也会被别人常常“贴标签”,当不好的标签一旦多起来,人就会不自觉地用标签看自我,以为自己就是那样,自我评价由此产生。
对于那些原本自尊就不够高的人来说,别人的标签更容易对其造成深刻的影响,不是他们的问题有多严重,而是往往,自己会把自己的情况描述得更糟糕,如果一个孩子这样,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当一个孩子被贴上“不正常”的标签时(尤其是他的家人也确信这一点),他的反应和与外界接触的能力也一定会受抑制,此时,一个小小的倾听也许就能解决很多问题,但家长们往往不确信如此简单的方法。现实中往往这样,认同不好的标签很容易,但卸除标签却需要很长的心理过程,可最终,如果不从心理上让“有病”的部分慢慢被取代,药物的治疗只能增加当事者的无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