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教育资讯

人文学科如何拓展空间

人文学科如何拓展空间

2013-11-06 15:04:09

来源:北京日报

  近年来,非功利非实用的人文学科逐渐受到冷落,甚至遭到自觉与不自觉的某种社会性“歧视”乃至自我“歧视”,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

  本版供图 CFP

  教育部规定,就业率连续两年走低的专业将被取消。

  何锡章

  新闻回顾

  哈佛大学今年发布的人文社会学科发展状况调研报告,在世界教育界引起波澜:1954年,哈佛人文学科的学生占全校总人数的36%,但到了2012年,这个数字跌至20%。美国学生选择人文艺术专业的兴趣越来越淡,其中一个逃避不开的原因,就是文学学位在快速变化的求职市场上的价值正遭受质疑。

  从“春天”走向“严冬”

  人文学科命运堪忧

  30多年前,当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人文专业学子进入大学,人文学科在中国进入了一个春天的时代。那时,人文学科和理工科一样,无论是在学校里指点江山、叱咤风云的气势,还是毕业后的就业分配去向,一点不逊理工专业,甚至在有些方面还让理工专业好生羡慕;那时,无论是社会的评价,还是民众的心理期许,人文学科皆处于社会相对重要的地位,没有边缘化的自我意识和被边缘化的心理落差,那是中国人文学科在当代的辉煌时代。

  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全面进入了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的时代后,科技兴国成为社会的主要价值选择,理工科受到重视并得到快速发展。在高等学校里,人文学科生源整体素质下降,一大批有才华、素质高的学生,高考的首选是理工科专业;人文学科的毕业生,就业空间日渐狭小,社会地位急剧下降,物质待遇普遍偏低,发展前景不乐观。

  在大学里,人文学科专业不断受到挤压,各种实用性的课程日益增多;虽然很多大学增设了人文学科专业,并开设了不少有关课程,从绝对数量上看比上世纪80年代增加很多,但多数是迫于素质教育的点缀,或为了一批原有教师的“饭碗”,而并非意识到人文学科专业或课程自身的独特意义。所以,真正甘愿从事人文学科学习和工作者很少。虽然大学里开设了很多相关课程供学生选修,可多数学生选修不是出于内在的需要,而是学校规定的必须完成的学分所致。从这个意义讲,说人文学科进入了“严冬”并不为过。

  跨专业跨学科交叉探索

  “探究心思”艰难改革

  然而,人文学科依然有它存在的坚强理由,它既不是“严冬”的代名词,也不会是“春天”的对应物。

  近20年来,高校人文学科为应对上述困难局面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在专业调整和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在专业方面,基于原有的中文学科,有许多学校开办了相关的新闻传播、文化事业管理、文化创意、文秘、汉语国际教育、影视艺术、编剧等专业或专业方向;历史也与文化类、旅游类结合,办起了有关专业和方向;哲学也有与经济、法律等专业结合的尝试。研究生教育也开始了跨专业、跨学科交叉的探索,如语言学与法律的结合,哲学与社会学、法学、经济学乃至管理学的交叉,中文与文化事业管理、文化产业有关方向的“联姻”,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