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在各高校,人文学科配合方兴未艾的文化素质教育,开设了大量选修课,供理工学生选修。有的学校还建立了文科类的课程平台,以利于基础学科和应用性文科专业的结合;有的建立了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类学科的双学位、辅修等制度,甚至有的学校开办了外语与工程专业结合的双学位课程体系。应当说,为了生存与发展,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人文学科可谓绞尽脑汁甚至说是“探究心思”地进行了改革的艰难尝试,对扩展人文学科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增强人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当然,这一切改革的实质效果,特别是长期效果如何,还有待社会的检验,但这种探索和努力,无论是从哪个角度讲,都有其合理存在的价值。
优势尚未完全发挥
前景没有太大危机
从专业的角度讲,尽管许多高校做了努力,但目前开办的人文学科专业,优势还没有完全发挥,尤其是与其它专业交叉结合形成的新的专业,大都带有“拼装”的色彩,特点并不鲜明,离真正建立起具有基础与应用皆强、有较高社会认知度的交叉性新专业,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在知识体系、能力与素质结构等方面,也存在着认识不太清晰,定位还不准确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在理论与实践上能得到解决,人文学科前景应当没有太大的危机。
如中文和外语专业,在深度融合上下些功夫,就可建立新的专业;其它如哲学、历史、艺术等学科与一些应用性学科交叉后创出新的专业,也有极大的可能。当然,阻力也相当大,专业思维的局限,体制的要求,社会的认识,学科细化的现状等,将会成为进一步改革的障碍。因此,如何处理传统人文学科的独立性与其它专业交叉结合的矛盾,在深度与广度上拓展专业发展的空间,把握好基础与应用,专业特质的稳定性与变化性等关系,是人文学科面临的迫切问题。
此外,在高等学校,开设面向所有学生的人文类课程,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是人文学科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从现状看,课程数量不算少,但受学生欢迎、真正让学生受益较大甚至影响终生的课程,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形成这种状况,与师资水平、内容安排、授课方法等密切相关,因此,在这方面真正下点功夫而不是简单为了保证老师的工作量,或满足学生修满学校规定学分的需要,那么就一定会对学生有真正的吸引力,就会显示人文学科自身的影响。
人文学科的存在,有着更高的意义,即民族、国家精神文化建设的需要,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在当下与未来,既不会进入冷酷的“严冬”,也不会走向热闹的“春天”。它极其重要而又非常平凡,过去,现在,将来,一以贯之,存在永远。
(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延伸阅读
学文科的不会赚钱? 福布斯可不这么说
关注“学生投资回报率”的2013福布斯美国大学排行榜发布。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榜单20强中,坚守以人文艺术类学科为核心的学术传统的文理学院占据7席,表现强势。榜单显示,哈维姆德学院毕业生薪酬排在全美第3、西点军校第7,波莫纳学院毕业生起薪4.92万美元,超出美国大学和雇主学会统计的2012届大学毕业生收入中位数。
有评论指出,能在这张功利色彩浓厚的榜单上取得好成绩,说明文理学院毕业生赚不到钱本身就是“伪命题”。文理学院是美国高校的一类,不以教授特定的谋生技能为目标,因此区别于综合性大学和职业学院,一般不提供商科、工科、医科等职业性专业与课程。
以哈佛人文学院来说,尽管他们已经感受到了生源越来越少带来的压力,但院长戴安娜·索伦森建议人文学院主动向全校大一和大二学生示好,通过建立一个广泛的跨学科框架来留住学生,并搭建实习网络来重塑文学学位在职场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