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  »  中国军情

王春生:“蛟龙”号将让深海科研“活”起来

王春生:“蛟龙”号将让深海科研“活”起来

2013-07-18 17:24:44

  按照任务安排,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春生将于7月19日跟随“向阳红09”号船奔赴太平洋,参加“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二、三航段的科学考察。出发前,记者采访了此次即将搭载“蛟龙”号深潜太平洋的科学家王春生。

  至今,王春生还清楚地记得2011年参加“蛟龙”号5000米级海试时的情景。“当时,在试验区16天时间总共才进行了5次下潜,连续两天都有下潜试验的记录仅有1次。”王春生说,“这既有海况的原因,也有潜水器本身的原因。”

  在今年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一航段,“蛟龙”号实现了连续4天进行4次下潜作业,创造了连续下潜的纪录。王春生激动地说:“这不仅标志着‘蛟龙’号目前的技术状态稳定可靠,也标志着技术保障队伍的能力达到了一个新水平,为‘蛟龙’号正式投入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采集深海巨型底栖生物

  王春生告诉记者,“蛟龙”号在第二、三航段将服务于海洋生物研究,主要采集深海底的巨型底栖生物视像资料和样品,用于巨型底栖生物丰度估算和种类多样性研究、巨型底栖生物的种类鉴定。

  与第一航段不同,由于第二、三航段作业海区水深在5000米以上,深海底食物极少,因此在深海底的巨型底栖生物数量也很稀少,并且那里的生物主要是海参和鱼类,它们具有较强的运动能力,捕获难度大。

  “针对该区域海底生物的特点,近期我们制作了多种诱捕装置,计划让深潜器带到海底诱捕那些活动能力比较强的海底生物。”王春生说。

  “身临其境感受海底美景”

  “‘蛟龙’号深潜前,我们都是采用拖网等作业工具来获取生物样品。”据王春生介绍,那时采集上来的生物样品大多与泥沙、虾壳等杂物混在一起,样品多不完整。同时,脱离了深海的环境,样品也失去了原有的活性。另外,由于深海生物是活动的,不易被发现,从深海拍摄回来的图片一般都是生物的一个侧影,“并不能确切了解生物在海底的状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次我终于能跟随‘蛟龙’号下潜到海底几千米,近距离观察那些生活在深海中的神秘生物。这是我长久以来的梦想。”王春生激动地说,就像旅游,如果看到的只是图片或仅仅是路线图,只能对景点有个大概的了解。而当自己亲身去到某个景点,才能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欣赏美景。“‘蛟龙’号就是这样,搭载着我们身临其境去感受海底美景。”

  王春生告诉记者,通过“蛟龙”号的深海调查,可以使海洋科技工作者加深对深海生物的了解和研究,带动深海相关技术和装备的发展,让深海科研“活”起来。

  “试验性应用很务实”

  据了解,热泉、冷泉等由于范围小,迫切需要载人潜水器等具有高精度定位能力的调查装备发挥作用,科学家们希望“蛟龙”号海试结束后能早日投入使用。但考虑到“蛟龙”号的母船并非专用母船、技术支撑保障队伍不够稳定成熟、缺乏在复杂地形进行作业的经历、深潜器使用经验不足等诸方面的因素,“蛟龙”号开展业务化运行还需要一段时间,因此海试领导小组和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常务理事会决定安排“蛟龙”号进行3年~5年的试验性应用。

  王春生认为,“蛟龙”号试验性应用阶段很务实。他说,在试验性应用期间,按照“安全第一、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蛟龙”号将分别在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区(深海平原)、富钴结壳区(海山)和热液硫化物区(洋中脊)等地形复杂程度不同的工作区进行调查,执行一些其他技术手段难以完成的资源与环境科学调查研究任务。同时,完善“蛟龙”号配套作业工具和海上作业技术体系,提高“蛟龙”号的深海调查与作业能力,逐步积累经验,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潜航员和潜水器技术保障队伍,建立一套开放、共享的潜水器应用机制,为下一步实现“蛟龙”号的业务化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 相关阅读
  • 揭秘蛟龙号基线定位系统:深度误差不超过1米

      基线系统是一种水下导航定位系统,分为长基线、短基线、超短基线3种。这些系统都需要多个基元,基元之间的连线称为基线,根据基线长度可判断属于哪类系统。长基线系统由于其基线很长,所以定位精度高,采用长基线...

    时间:07-03
  • 我国首向社会选拔6名蛟龙号潜航员

      7月2日,国家海洋局新闻发言人石青峰宣布:我国第二批深海载人潜水器潜航员学员选拔工作正式启动。选拔活动首次面向社会公开,选拔的6名潜航员学员中将包括2名女潜航员学员,这在我国尚属首次。  选拔工作将如...

    时间:07-03
  • 蛟龙号潜水器今日首次搭载女性科学家下潜

    根据“蛟龙”号现场指挥部决定,6月20日,来自同济大学的女科学家杨群慧将搭载“蛟龙”号下潜到南海冷泉区。这是“蛟龙”号的第56次下潜,杨群慧也因此成为“蛟龙”号搭载的第一位女性科学家。...

    时间:06-20
  • 中科院研究人员科技助力“蛟龙号”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最新消息显示,“蛟龙号”将于未来一周内离开江苏的江阴码头,赴南海开始试验性应用。与以往只搭载潜航员及研发人员不同,此次深潜将首次出现专门从事实验研究的科学家的身影。这...

    时间:06-04
  • 获得“出国护照” 蛟龙号将转战深海勘探

      历时10年、耗资3.5亿元的863计划重大科研任务——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研制与海试项目,今天在江苏无锡通过了科技部专家组的验收。这标志着我国系统掌握了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设计、建造和试验技术,实现了从...

    时间:04-28
  • “蛟龙号”深潜器将从今年6月起投入实际应用

      去年创下7062米中国载人深潜纪录的“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将从今年6月起投入实际应用,执行深海资源勘探、环境调查、底层生物研究等工作。  上海科技馆科普大讲坛24日围绕“蛟龙号”开讲。...

    时间:03-25
  • 中船重工702所总工程师:“蛟龙号”今夏将再赴太平洋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所总工程师颜开6日表示,目前“蛟龙号”正在整修装备,今年夏天将开赴太平洋进行资源环境考察。  由702所作为总体设计和集成的责任单位及总设计师单...

    时间:03-07
  • “蛟龙号”后续型号关键部件将国产化

      5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船舶七零二研究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颜开表示,目前“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已经顺利结束了研制阶段,将从2013年开始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即应用阶段,真正用于海洋科学考察研究。在未...

    时间:03-06
  • 中国“蛟龙号”将奔赴南海开展试验性应用

      记者日前从中国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了解到,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明年将牵头组织“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试验性应用,执行“南海深部科学计划”。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刘峰介绍,预...

    时间:11-16
  • “蛟龙号”业务化应用关键热点解答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结束7000米级海试任务后,随母船“向阳红09”于16日返回青岛。这标志着“蛟龙号”已完成研制与海试,即将转入业务化应用。对于刚“毕业”...

    时间:07-17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