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网络走进解放军军营的第15个年头,在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军队从来不是置身事外的“看客”。
但从害怕泄密到规范管理,中国军队对国际互联网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
解开互联网管理之惑
互联网在起步阶段,由于它的核心技术不为我们掌握,军队接触互联网确实存在较大的信息安全隐患,当时它对部队的保密和思想政治工作都产生过较大影响,甚至是冲击。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互联网成为失密泄密的主要渠道之一,有数据显示,大约30%的泄密事件都是源于互联网。因此,军人在使用互联网时,都必须面对如何在利用互联网的同时,保证军事信息安全的问题。
另外,互联网在方便人们“足不出户能知天下事”的同时,还存在着内容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各种思想激烈碰撞等诸多问题,从而可能冲淡或弱化部队传统政治思想工作的效果,给被视为我军“生命线”的政治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
是“堵”还是“疏”?这是部队管理者当时面临的现实问题。
2008年,兰州军区开始尝试将互联网有限引入军营,在营区内建起“军营网吧”,官兵在业余时间可以去“军营网吧”上网。他们“摸着石头过河”,采取先试点再推广的谨慎做法,逐渐形成了一套建设和管理营区内互联网的成熟经验。
实践证明,只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和辅以科学的制度配套,互联网给部队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可以最大限度避免的。
在今天的中国军队中,“军营网吧”早已不是新鲜事物。只不过由于军队的特殊性,官兵个人上网面临着比社会大众更多、更高的安全要求。所以,“军营网吧”与社会网吧相比有着更为特殊的运行环境。目前,部队营区内的互联网基本上都采取了先进的网络管理系统、防火墙、病毒防治、入侵检测和信息审计等严密的网络防泄密手段,以求在技术上尽可能地杜绝漏洞。
同时,我军从总部到基层都相继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细致、健全和规范的网络管理制度。2008年颁布的《军队计算机联接国际互联网管理规定》,明确了专机入网、专室放置、专盘存储、专人管理的军营入网方式。2009年颁布的“严防网络泄密‘十条禁令’”,结合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情况,制定了更为科学、有效的防范措施。
这些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以更突出的时代性、更强的针对性、更高的技术含量和更具体详尽的内容,明确了部队官兵使用互联网的行为规范。从而确保了我军官兵的上网安全,是中国军队与互联网实现良性互动的制度基础。
“网为军用”推动我军信息化建设
当前,作为信息化程度最高的美军,上至国防部、参联会、陆海空军和海军陆战队参谋部,下到各个军事基地,都在互联网上建立了网站。其内容极为丰富,从军事动态、部队建设、福利待遇到医疗卫生等,所有非涉密的信息资料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查询和浏览。
不仅如此,美国国防部还规定,与军火合同有关的所有工作,包括选择承包商、签订合同、付款和监督执行情况等,都应尽可能在互联网上进行。美军对互联网的开放和利用是令人咋舌的。我们还达不到美军的水平,但对于互联网这一新高地,中国军队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尤其是将其作为信息时代对外传播、报道我军形象的主阵地。
在国内宣传上,1999年10月1日,以“展示我军风采、传递将士心声、拓展信息渠道、洞察全球军情”为宗旨的解放军报网络版创办。以此为基础,2004年又正式开通了遵循“展示三军风采、了望全球军情、传递军事资讯、服务网民朋友”理念的中国军网。其以权威的信息发布、独特的栏目设置、专业的军事内容,成为深受网上军迷热爱、独一无二的军队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