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 > 中国军情

轰6K南海战巡飞越黄岩岛:静电越来越红照亮指挥舱

轰6K南海战巡飞越黄岩岛:静电越来越红照亮指挥舱

2017-01-04 09:03:52

来源:人民日报

  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团参谋长刘锐—— 驾驭“战神” 飞出新航迹(时代先锋)

  本报记者 苏银成

  提前30秒,检查发动机。发动机良好,可以起飞。油门加满,关静刹车、机刹车……

  起飞!随着塔台指挥员一声令下,飞行员驾驶轰—6K战机在跑道上急速滑行,一阵阵轰鸣划空而过,只见战鹰昂首跃起,飞向西太平洋海域。

  这一天将被载入空军史册。2015年3月,有着“战神”之称的国产新型轰炸机轰—6K首赴西太平洋开展远海训练,彰显了中国空军捍卫国家利益和主权安全的决心意志。

  “战神”机长,名叫刘锐(见图,赵世杰摄),空军航空兵某团参谋长、特级飞行员。从名不见经传的“蓝天雏鹰”,到令人瞩目的“空中勇士”,再到如今的空军西太平洋远海训练“领头雁”,刘锐与战友飞出的航迹,也是中国空军战略转型的一道生动缩影。

  大飞机承载大使命,等不起慢不得

  轰—6K,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代中远程轰炸机,信息化程度高,具备远程奔袭、大区域巡逻、防区外打击能力,是中国空军向战略空军转型的标志性装备之一。

  前几年,刘锐所在的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团被确定为全军首家装备轰—6K的部队。作为首批改装人员,刘锐给自己定下目标:3个月完成改装训练。当时新型轰炸机尚未完全定型,一无教材、二无经验,改装训练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即便在发达国家,一名成熟飞行员跨代改装新型战机也要6个月时间。

  为尽快掌握新机性能,刘锐连续数月铆在改装一线,飞机座舱、学习室、宿舍成为了他的日常轨迹。他熟记1600多个性能数据,默画100多张座舱图,4大本2000多页的使用手册,几乎每页都用4种颜色的笔写满了注解和心得。

  改装训练中,刘锐主动请缨验证高难课目,编队试训、快速上升下降边界、极限坡度验证……一个个本应由专业试飞员完成的重难点课目都在他手中攻克了。他所提出的40余条改进意见均被工厂采纳。

  “刘锐遇到问题,总爱打破砂锅问到底。在有些人眼里,他就是个爱找麻烦的人。”这是一位专家的感慨。3个月后,刘锐顺利完成改装,成为新机首批机长、教员。回到部队后,他牵头编写新机的《驾驶手册》《飞行检查单》《特情处置规范》,迅速成为该型战机改装教范。

  能飞只是基础,打赢才是关键

  对于轰炸机部队而言,“飞得远”延伸的是战斗力的标尺,“打得赢”则蕴含着基于体系的核心能力突破。刘锐深知,二代机到三代机的飞跃,是平台到体系的变革,是多门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更是体系作战的集成效应。

  空气动力学、气象学、空天一体作战学……通过几年的努力,他学习了10余项前沿军事理论和边缘交叉学科理论,掌握了新机军械、火控、雷达、电抗等各系统间的交联关系和运作机理。

  2015年底的一次演练中,刘锐和战友们奉命对海上陌生目标实施突击。

  地空导弹、歼击机和雷达等兵力严阵以待,目标周边构起了空、地、电、磁多维立体防御网。为了突破“敌”防线,战机起飞后不久,刘锐将高度降至预定高度,可无论怎么尝试,红色的告警灯依旧提示着他,飞机仍然被追踪着。如果再保持这样的状态,飞机可能马上被锁定“击落”。

  新型轰炸机的翼展就有30多米,对于如此庞大的机型来说,每降低1米,风险往往呈几何倍增加。但刘锐果断指示机组继续降低高度,在下降到几乎与海平面紧贴的高度时,迅速改平,成功规避搜索和跟踪,圆满完成了对预定目标的精确打击,创造了该型轰炸机飞行高度最低、准备攻击时间最短2项纪录。

  突破体系“瓶颈”,在联合作战中“一剑封喉”

  在强大的体系优势面前,个体力量会显得苍白无力。初次驾驶轰—6K参加上级组织的体系对抗演练,刘锐和战友们难以在体系舞台上一展身手。这一夜,刘锐失眠了,“手握国之重器,却不能融入体系,假如战争现在打响,该怎么办?”

  据刘锐所在航空兵师政委江涛介绍,那段时间,每次到上级机关出差,刘锐总少不了请教一些专家,索取一些资料;到兄弟部队驻训,哪怕不睡觉,也要挤出时间与飞行员交流。

  2014年5月,正在空军指挥学院学习的刘锐,被选派前往美军参观见学。回到部队,刘锐一头扎进了办公室,半个月后提交了一份长达20页、题为《关于战略轰炸机指挥军官能力素质培养的思考与建议》的提案。

  在刘锐的建议下,部队一改以往“由浅入深、从单一到综合”的做法,创造性地提出了“课题牵引训练”新思路,先后开展了“提升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问题研究”等3个类别8项课题的前瞻性作战理论研究,形成了一系列战法和突击方案,填补了新型战略轰炸机作战使用的多项空白。

  2015年10月,一场体系对抗演练在东南沿海拉开序幕。在歼击机编队的配合掩护下,刘锐和战友们作为“主角”压轴出场。他们乘夜色出航,利用先进通讯、雷达光电设备,综合判断目标方位、类型,灵活选择战法和多种电子反干扰措施,成功突破“敌”空中地面防线,对某重要战略目标实施精确轰炸,展现了“一剑封喉”的英姿。

  国家利益在哪里,空天力量就延伸到哪里

  回眸2015年9月3日,刘锐和战友们驾驶“战神”飞过天安门广场,也使人们记住了轰—6K的身影。

  2012年,刚刚完成改装的刘锐所在团首次受领南海战巡任务,时任大队长的刘锐主动申请带头先飞,在无任何经验可循的情况下,深入南海腹地数千公里,取得了新机训练的多项突破。

  今年的一次南海战巡中,刘锐和战友驾驶战机突遇浓云气象,按飞行预案,遇到复杂危险天气可以选择返场。但刘锐和机组决定继续执行任务。

  据机组成员、特级飞行员韩国龙回忆说,当时战机穿梭于浓厚的云端,静电从机窗冒出来,机头与云层剧烈摩擦产生的静电越来越红,甚至照亮了指挥舱。可是,刘锐带领机组沉着应对,最终成功飞抵黄岩岛上空,拍下了那张广为流传的队友驾机飞越黄岩岛的照片。

  2015年3月,刘锐和团长冯密林分别驾机执行空军首次西太平洋远海训练任务,被外电评论为“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之举”。今年9月,他再度出航,飞向远海的距离刷新纪录,为空军部队常态化开展远海训练积累了宝贵经验。

  •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